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可以失败 但不能没有尝试
宋美龄轶事
奇妙的动物医生
戴对首饰益健康
老年人要重视精神养生
汉唐如何惩处“不孝”杨 华
听听那冷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汉唐如何惩处“不孝”杨 华

汉朝皇帝,自惠帝开始,都在其谥号前加上“孝”字,如孝惠帝、孝武帝之类。东汉时期,察举科目中有“孝廉”之目。历代皇帝都重视尊老、养老,都号称“以孝治天下”。  那哪些属于“不孝”呢?   根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显示,杀害、“牧杀”(未遂)、殴打、詈骂长辈都属于“不孝”。罪犯的妻、子都要受到连坐,且不能以爵位、金钱等赎免。  《二年律令·户律》则记载了分家之后,孙子与祖父母同居时对其孝养不敬的处罚条款:若孙子对祖父母赡养不善,将会被强制驱逐,由祖父母据有其田宅和奴婢。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唐律》及后代其他法律中把对祖父母、父母“供养有缺”定为“不孝”罪的源头。  经过魏晋六朝,到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法律的格局基本定型。《唐律》中有“十恶”,其中“恶逆”“不孝”“不睦”三项都涉及孝道问题。对五服(五辈人)之内的亲长,若发生谋杀、殴打、詈骂、诅咒、诉告等行为,便与谋反、谋叛等同,视为不赦的死罪,受到严惩。  除了孝养活着的父母之外,对死后的长上之亲“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道之大端。所以,古代法律特别重视为父母守丧一项。遇到以下情况,均受法律惩处:  “匿不举哀”。若在外地听闻父母之丧而匿不举哀,要判流放两千里。  “释服从吉”和“忘哀作乐”。父母丧期未终,就改穿吉服,或者“忘哀作乐”,要判徒刑三年;参与杂戏娱乐活动,要判一年。  “冒哀求仕”。官员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之丧,要去官回乡服丧,谓之“丁忧”,若丁忧期间做官,不仅受到道德诟病,而且要判刑。  “服内婚嫁”和“服内生子”。居父母之丧,嫁娶者,判刑三年,而且婚姻无效。居父母之丧时有孩子诞生,要判一年徒刑。

摘自《光明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