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留住城市文化基因
《列子》养生思想的 现代价值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列子》养生思想的 现代价值
▲ 位于郑东新区圃田乡的列子祠

陈平山

养生思想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萌芽,作为道家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列子》,则通过对“真我”的还原,表达了对生命的重视与向往,形成的养生思想对后世的养生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现代社会的养生观念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列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它产生万物,自身却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不被其他事物所创生。在谈到具体事物如何生成时,《列子》通过“气”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夫有形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列子·天瑞》)“气”生成了世间万物,成为人类生命机体的生理基础。《列子》又根据气的状态把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髦也,死亡也。”(《列子·天瑞》)并指出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中,气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气的变化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连。

《列子》在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涵养元气以养形,即通过实现“身”的还原,达到养生的目的。养生始于养气,气在体内顺行不息,则筋肉充实,体强意坚。若体内气血飘散,则百病由此生之。这种观点见于卢氏对季梁病情原因的分析:“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禀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亦有知之者矣,药石其如汝何?”(《列子·力命》)人的生命接受了形体,就受到了气的控制,疾病与鬼神无关,药物针石也无可奈何。《列子》又进一步道出养形体,预防疾病的方法:“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列子·黄帝》)保持气的本然质朴状态使之常态运行,对“真我”的形体进行还原,则气不消散形体不废。只有聚集精气不使之走失,身体才能除去外物的一切干扰,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列子》谈及养生,既注重“身”的还原,又关注到“心”的还原,认为“身”的还原是养生的基础,对“心”的还原才是养生的至高境界。所谓“心”的还原,主要是指人的情志、性格和意识等方面的调养,即精神、心理健康的修养和锻炼。

《列子》强调了心对身体的影响,《列子》所说的“心”即“精神”。《列子·天瑞》有“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列子·天瑞》)精神特点是轻盈而离散,而躯体是浑浊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因素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内心的变化又影响着其身体的健康。神盛则体格健魄,神衰则身体羸弱,出现各种疾病。如尹氏“心营世事,虑钟家业,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寐。昔昔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眠中啽呓呻呼,彻旦息焉。尹氏病之……”(《列子·周穆王》)尹氏为谋家业殚精竭虑,情绪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形成了一定的精神压力,所以他才会有晚上梦里“趋走作役”的疲惫不堪,这种精神上的焦虑与忧愁引起了机体的疾病。针对神与养生的关系,《列子》提出要通过养神来实现更好的养生:“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列子·仲尼》)形体与心智契合,心智与元气契合,元气与精神契合,精神与虚无契合。

何以养神?《列子》提出了几种方式,一曰以静养神,目清耳静,心灵空虚。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列子·仲尼》)尽量地将外界干扰信息排除在外,保持内心的空虚清静。二曰“减己思虑”,宽容阔达。尹氏病因就是心存杂念,贪欲不除。他的贪欲使自己心神不宁,无法静心养神,因而要清心寡欲。三曰心境开明,内无所蓄。《黄帝》篇有商丘入水火毫发无损之事,说明了养神要保持淡泊宁静,内无所求。《列子》这种清心寡欲的养生观念,实际上正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追名逐利,节制物欲,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养生方法。

《列子》养生思想体现了清虚无为、顺乎自然的特点,以“道”为思想基础,以还原“真我”的两个方面为基本手段,实现了养生的最终目的,为当今人们强身健体、延长生命、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注:作者系郑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