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郑汴 正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两座古都“融”出新天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两座古都“融”出新天地
郑开城际铁路的开通,带火了两城的旅游和消费。
雁鸣湖景区,为两城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好去处。
⬆ 开封古城美景,吸引大批郑州市民节假日前往旅游。 ➡
⬆⬅位于郑州开封之间的特色农业及游乐项目借势发展。

郑报融媒记者 成燕 聂春洁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组团发展提速,城市之间融合加快,逐步形成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城市群和城市圈。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郑州、开封在交通同城、金融同城、电信同城、产业融合等领域加快推进。伴随产业融城、商贸融城、文化旅游融城迈出坚实步履,双城融合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一幅壮美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双城生活交通先行

穿越时光隧道,回溯至2006年11月19日。那一天,双向10车道的郑开大道建成,郑开城际公交通车,首开全国先河。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两地市民代表沿郑开大道两端相向“暴走”,在中牟一座桥上会师,大谈融城感言。随后,郑汴实现公交一卡通,两地市民享受一样的开封旅游一卡通待遇。开车穿行两市之间所花费的时间,与郑州东区到西区所花的时间差不多,“双城生活”变得触手可及。郑开大道改变了两地人的工作、生活节奏,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开车行走在郑开大道上,沿线叫卖的“中牟西瓜”“大棚草莓”“雁鸣湖大闸蟹”,给开车旅途带来不少乐趣,也给沿线农民带来新的生活出路。

2012年10月27日,作为郑州市10条市域快速通道之一的郑汴物流快速通道正式通车,双向八车道,全程不设收费站,被市民看成是第二条“郑开大道”。从功能上讲,郑汴物流通道为货运通道、经济通道,但私家车也能跑。从此以后,从郑州到开封,车主们除了走郑开大道、连霍高速(郑开段)、310国道(郑开段)以外,郑汴物流通道成了新的选择。

2014年12月28日,郑开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200公里的时速,让两地最快仅需28分钟就可到达,大大缩短了郑州和开封的时空距离。城际铁路开启“公交化”运营模式,两座城市间的交通变为城市内的通勤交通。从融城角度来说,郑开城铁让郑州和开封不再是两个城市的概念,而变成一个横跨的都市区,两城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2016年9月10日,郑徐高铁开通,往返郑州、开封两地又多了一个选择。而且乘坐高铁历时更短,最快仅需20分钟。

两地间的交通融合步伐远未止步。2016年12月5日,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传来消息,郑州、开封就“五条通道建设、三大产业对接、三大区域协作”达成共识。其中“五条通道建设”包括四条东西方向通道(开封至郑州)和一条南北通道(开封杏花营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具体为:郑开北通道—东京大道西延工程 、开港大道项目、郑汴沿黄大道(省道312线)项目、国道310线南移项目和郑汴地铁对接。

距离没有变,交通工具却一直在进步,来往两城之间的时间越来越短。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汴融城的脚步越行越快,两地间的交通选择也会越来越便捷。

产业同城好戏连台

产业同城是郑汴“五同城一共享”(电信同城、金融同城、交通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资源共享)的重头戏。2007年9月27日,《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正式审议通过。按照《规划》,郑汴产业带规划区以郑开大道为中心线,北起规划的豫兴大道,南至规划的中央大道,西起京港澳高速,东至开封金明大道,总面积约167平方公里。自西向东规划有白沙、官渡、汴西三大组团,主要发展高新技术、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三大类。

近年来,郑汴两市经过多次磋商,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着力推动两市产业专业化、差异化、层次化、集群化发展。目前郑汴两市产业互动融合已经初见成效。

在位于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开封中达汽车饰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每天从这里都会生产出大量的汽车仪表板骨架,并装车运往郑州,进入郑州海马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进行总装。而郑州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也将生产订单计划及时向开封中达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传达。两家企业生产衔接、互动频繁。

近年来,郑州着力在郑州日产、宇通客车、海马汽车等整车生产上下功夫,而开封则主要发展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同时围绕自身优势,引导产品以农村消费市场为主的奇瑞汽车及产品以农业机械装备为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方向的中联重机等企业发展,在汽车零部件及微车、轻卡、拖拉机、收获机等整车生产上做文章。从2009年年底首款“河南造”轿车在郑州下线到2010年中联重机大型拖拉机在我市批量下线,如今,郑汴两市已吸引数百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落户,形成中原地区极具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带,为郑汴两市发展壮大高端制造业,辐射、带动更多相关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两市还编制完成并逐步实施《郑汴产业带控制性详细规划》《郑汴连接道路两侧用地控制性发展规划》《郑开大道沿线地区景观规划》《郑汴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开封新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等,这些都对郑汴两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商贸融城联动发展

在郑州与开封之间,有一条宽阔的郑汴物流通道。这条大道上,满载货物的车辆川流不息,构筑起郑汴之间的商贸物流大通道。“郑汴物流通道的开通,使得企业从郑州采购的原材料运输成本下降了20%。”来自郑州市商务局的一份调查显示,由于物流成本及企业人员通信费用、交通成本的降低,吸引了不少郑州企业向开封“迁徙”。郑汴融城还不断为两城提供着项目互补的发展机遇,使得“双城双赢”成为现实。如开封西区以奇瑞汽车、奇瑞重工、日本住友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为郑州以整车制造为主的汽车工业提供90%的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两地互补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内重要招商引资活动中,你时常会看到郑州、开封商务部门联手开展项目推介、洽谈交流活动的合作场面。凭借地缘接近优势,两市共同对外发布招商项目,联合推动劳务输出,举办“郑汴一体化项目推介暨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项目向郑汴经济带快速集聚。

以餐饮服务业为纽带,开封特色小吃、郑州烩面等地方名小吃特色店在两市大街小巷比肩而立,形成独特的“郑汴餐饮一家亲”风景。郑州、开封餐饮界也通过举办厨师大赛、美食节等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推动两地餐饮业合作共赢。

从2013年1月1日起,郑州开封两地正式实施金融同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行内两地间存折、银行借记卡业务视为行内同城业务,不再收取异地业务费用。两市农业部门还建立了农副产品市场准入互认机制,实现了农副产品无障碍流通和质量安全互认。2013年底,郑汴两市本地电话网正式并网运行,郑汴特快邮件已实现当日投递、当日送达。

文体旅游融城提升国际化

自2007年起,每年春天,郑开大道上都会人潮涌动。作为世界上唯一连接两座古都的马拉松赛事——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定期在这里举行。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是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中国田径协会、省体育局、郑州市政府、开封市政府共同主办,是河南省唯一常设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人气的全程马拉松赛事。统计数字显示,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从首届5600人参赛发展到2016年大赛启动头天报名人数就超过3万人。

业内人士认为,马拉松精神和郑开城市精神完美结合,河南的崛起、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和谐、民风的淳厚、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条件、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都让郑开国际马拉松活力四射,也让郑州、开封联手向世界精彩亮出双城融合的城市名片。

除了文化体育深度融合,两市旅游合作更是好戏连台。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在郑开大道上,你会看到一辆辆挂着豫A车牌的家轿满载全家人向东驶去。不少市民带着父母、孩子去开封清明上河园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去龙亭公园赏菊花,去鼓楼夜市品小吃,惬意地度过快乐假日。清明上河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景区每年接待郑州游客超过30万人次,占接待游客总量的12%左右,名列该景区全国各城市接待游客数量排行榜榜首。开封已成为郑州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十余年来,两市旅游部门合作也在不断深化。据郑州市旅游局副局长李明伟介绍,近几年,该局在前往广东、福建、四川等地推介时,着重突出郑汴一体化概念,在宣传海报、PPT宣传片中都突出了郑汴融城概念,在推介郑州优势旅游资源的同时,联动推介开封清明上河园、开封府、龙亭公园等知名景区,全力打造郑汴黄金旅游线路。每逢开封菊花节举办前夕,开封市旅游局也会邀请省会郑州旅行社及媒体前去实地采风,感受汴京菊香的美好景色。下一步,两市旅游局还将深入开展互推线路、互送客源等全方位旅游合作。

放眼郑汴旅游产业带,承担着“一县挑两市”重任的中牟,已成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和战略支点。漫步该县刘集镇,郑州方特、海宁皮革城、中部设计城、省歌舞剧院等在建项目热火朝天。随着深圳华强一、二、三期项目建成运营,华强“美丽中国三部曲”项目成功签约、奠基。这些项目的入驻,形成了融文化创意、时尚购物、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工业体验、乡村风情为一体的全景化、全天候一站式综合旅游服务板块,为郑汴产业带发展全域旅游注入全新活力。

放眼未来,按照规划,郑汴两城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沿黄地区综合开发规划、郑汴交通网络建设、郑汴两地服务共享、生态水系共建、产业合作、旅游开发等多个方面将陆续开展密切合作。我们清晰地看到,由双城融合带来的全新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正在悄然走进百姓生活。

郑报融媒记者 宋 晔

开报全媒体记者 李俊生 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