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黄帝与仰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在新郑市举行。在这一时刻,瞻仰人文始祖,回望华夏文明,我们一起找寻共同的根脉,奏鸣穿越时空的大吕黄钟。
黄帝与仰韶

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是闻名遐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仰韶文化所从取名的地方,它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萌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仰韶文化延续的时间大体为距今7000年至距今5000年,而黄帝时代的年代框架界定在距今6000年前后至距今5000年左右,从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可知,早于尧舜禹时代的黄帝时代应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阶段,诸文明因素在这个阶段相继孕育。关于黄帝时代的年代,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迄至西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即大约距今5700年,正落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年代范围之中。如果赞同尧舜禹时代与龙山文化相始终的说法的话,即距今年代大约在4500—4000年,那么早于尧舜禹的黄帝时代应限定在距今5700年至4500年间,这个时间段,对应于仰韶中晚期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 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认为:“颛顼、帝喾、尧、舜、禹,其绝对年代,当在距今5000年到4200年之间——仰韶文化的时代可与炎帝、黄帝相对应。” 综上,谈到黄帝时代,首先就得考虑仰韶文化。然而仰韶文化浩如烟海,本文试以聚落群、黄帝铸鼎塬、彩陶为主体管窥其中,一鳞半爪,略表大意,难尽其详。

聚落群

史书记载新郑是有熊国,黄帝居有熊。1993年在新郑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学者一致认为“黄帝故里在新郑”。当然,黄帝和其所统属的部落活动绝对不仅仅限定于新郑一地。在黄帝时代,以黄帝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至晋陕豫相邻地区。尽管具有国家职能的各种机构尚未出现,部落或部落联盟所能控制的区域有限,但是在这个时候,作为部落首长的黄帝已经具有相当大的权威,从《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封禅书》《世本》等文献可知,黄帝时代已经种植五谷,作宫室,制衣服,营殡葬,制定天文历法,作舟车,其中的聚落群做为生产生活的处所,又显得尤其重要。聚落的存在,有的很分散,有的相对集中,形成一个群体,把聚落群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聚落面貌。有学者将聚落根据占地面积分为四个等级,50万平方米以上的聚落群称为特级聚落,49万平方米至30万平方米的为一级聚落,29万平方米至10万平方米的为二级聚落,9万平方米以下的称为三级聚落。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共37群,633处遗址。今天,如果从行政区划来观察,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大体上有两条线路,一条是豫北至豫西南,包括安阳、焦作、郑州、平顶山和南阳市,有后岗类型、大河村类型、下王岗类型的仰韶文化。另一条线路是沿黄河南岸的郑州、洛阳、三门峡市,主要是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仰韶文化。这两条线形成了一个丁字形,郑州正在这个丁字形的交接处,因此这里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随着国家雏形的涌现,聚落也在不断变化,除了正常的内部布局的改变和房屋多样性之外,已经出现了中心聚落和半从属聚落。这时,除了一般性居民点外,专业性的经济中心和宗教中心开始出现。随着对外的急剧扩张和战争的日益增多,聚落周围设防的环壕和城墙应运而生,郑州西山发现的仰韶文化晚期城址,面积不少于两万平方米,城外有护城河,年代约距今5300年至4800年。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知道,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二期文化,与《史记·五帝本纪》记述的黄帝时代的社会特征基本一致。

铸鼎塬

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黄帝率领所属部族曾在豫西一带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超人的智慧,战严寒、胜酷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才智改造了自然。在黄帝统一四方后,曾将其氏族的政治中心设在灵宝,并铸鼎庆典,黄帝铸鼎塬位于三门峡灵宝市西部约20公里,铸鼎塬附近36万平方米的西坡遗址,断崖暴露了大型房址和窖穴,还发现了铜矿石,有研究者认为黄帝在此铸鼎的故事确有其事。 该地南依荆山、北濒黄河、西接关陕、东连河洛,处于豫、陕、晋三省的交界,山川纵横,丘陵起伏,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仰韶先民繁衍生息创造了最优越的条件,是早期人类生活的理想区域。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发现以黄帝铸鼎塬为中心的200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分布着3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先仰韶时期的遗址2处,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时期的遗址有24处,距今5000年至4200年庙二和龙山时期的仅有4处。即是说,黄帝铸鼎塬周围沿东部的沙河与西部的阳平河及其支流沿岸分布着与黄帝时代相对应的仰韶庙底沟类型的遗址多达24处。那么,黄帝及其部落为什么在此铸鼎创造辉煌文化?这除了有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暖湿适宜环境大背景外,还在于当地及铸鼎塬地区更具孕育黄帝文化的优越环境——由于地质不断变化,7条由南向北的河流将灵宝盆地分割成6个南北方向的黄土塬,灵宝盆地内1000多平方公里有黄河7条支流和夹于其中的6个黄土塬,河间距不到10公里的发达水网和坦荡沃野自然成为黄帝及其部落聚居的乐土。这种地貌在整个黄河流域都是罕见的。关于铸鼎塬,无论是关于黄帝的古史传说还是民间传说,如果将考古学研究与黄帝时代的探索联系起来,可以发现不少可以互为表里之处,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反映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黄帝之族存在某种联系。这并不奇怪,因为无论是古史传说,还是大地的史书,所记载的是生息于同一地域的人们所创造的历史,必然显示出类同的大势。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与仰韶文化可谓同质而异名。仰韶文化是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先发现的,这里有精美的彩陶与石器共存,因此被定名为“仰韶文化”或称“彩陶文化”。由于仰韶文化中有彩陶,“彩陶文化”的名称也就被人们所常用,久而久之,甚至于比仰韶文化使用得还要普遍,并且两者时常并用。这就在实际认知中被误读:认为凡有彩陶的遗址就属于“彩陶文化”,许多与仰韶文化无关的新石器时代或青铜器时代的彩陶也被收入“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是特指以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为代表的一种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彩陶只是其中一项因素。仰韶文化以河南为中心,辐射于河北、山西、陕西以及甘肃的渭河上游。它的文化表现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西安半坡为代表;另一种以河南陕县庙底沟为代表。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彩陶数量较少,花纹比较简单,圜底的陶钵十分普遍;后一种则彩陶数量多,花纹复杂,不见圜底钵,但是深腹曲壁的碗、盆十分普遍。那么,为什么只在此处有大量彩陶出现呢?研究表明,黄河流域一带的土,在化学组成上和古代陶片比较接近,红土和沉积土的可塑性和操作性能都比较好,烧成温度也比较合适。著名古文化遗址所在地河南渑池和山东日照等地迄今仍用手工的办法制造红陶、灰陶和黑陶,他们并不利用普通的泥土,所选用的主要原料有红土、黑土和黄粘土。由此推及,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先人们也是用这种土质而非普通制砖的黄土烧制彩陶的。学者李湘生从科学层面解释了为什么黄河岸边彩陶勃兴的原因——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经过广阔肥沃的黄土高原,汇集了40多条支流和千万条溪川,从高山峡谷一泻千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流程5400公里,从山东汇入渤海。古代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森林遍野,土地肥沃,早在80万年前就有了原始人类的足迹,陕西蓝田猿人化石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已经发现的200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六七千年的时候,我们祖先已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了。从青海的龙羊峡到河南的三门峡,黄河穿过了海拔一二千米的黄土高原,这些土质含有一定量铁质,颜色红黄而又有粘性的沉积物,覆盖在整个高原上,厚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它们干燥时坚如岩石,而一遇雨水渗透或者在黄河水奔腾倾泻的冲击下,黄土变成流泥,悬浮在水中,顺流在遇到平缓开阔的地方慢慢淤积在一起,又经千百次的涨立、落潮、冲洗、拍打、沉淀,含沙的粗泥慢慢沉积在下面,上面精细、均匀、纯净的黄粘土、红土逐渐聚集一起。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学会了种植和畜牧,由洞穴生活逐渐转向朝阳的、近水的半穴居式群居生活。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正是水,给黄河流域的居民们带来了制陶的珍贵原料。显然,整个黄土高原的黄土都可以用来制作这种红色的器物,然而,如果做成质地纯净、结构坚实、均匀细腻的彩陶,其泥料却非得经过多次淘洗和沉淀不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人力进行的,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则是对陶泥自然加工的动力,黄河滩就是淘洗沉淀的场所。 大自然的馈赠,先民们的勤奋,还有黄帝及其部落在此的智慧表达及共同努力,占天时、得地利、聚人和,从实用性的彩陶工艺上升到艺术品味的追寻,红、黑、白三色的配合,形成了中国史前的艺术浪潮,以庙底沟文化为代表的彩陶时代,成为了东方艺术传统的奠基石。往事千年,文明流转。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高举一杯彩陶坊美酒,祭奠黄帝,感谢先民,同时祝福我们成长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文根据学者安志敏、许顺湛、苏秉琦、李湘生、李友谋、巩文,罗琨、周昆叔、许永生、李伯谦等人关于黄帝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学术成果整理而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