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又见“疆粤大战”
一球小负伊朗 国足命悬一线
我市两大考古项目入选
《大话西游》绝版再映
客场助威中原子弟兵 河南球迷专列再启程
孙郁郑州讲“鲁迅”
精彩戏曲丰富老年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孙郁郑州讲“鲁迅”

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绕不开的话题。现在大众认为的鲁迅,是当年的真实鲁迅吗?昨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原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做客“松社我来讲”,为绿城读者带来正确的鲁迅“打开方式”。

1988年硕士毕业后,孙郁开始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因从小建立的对鲁迅的感情,他去了编辑内部刊物《鲁迅研究动态》,随机开启了伴随一生的鲁迅研究。很多人对鲁迅贴上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标签,而孙郁认为,“鲁迅逝世后,不同阶层对鲁迅的描述不同。从革命立场、民族解放、新文化建设的立场上看,鲁迅称得上是这‘三家’,但任何结论都不可能把一个人完全概括,都是走近一部分。其实,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塑造鲁迅,他的日常生活,大家了解的少。他的精神生活,往往符号化,世俗社会之外的符号,变成了一个标签。”

孙郁认为,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史的角度看,鲁迅不断与黑暗搏斗、不断怀疑,也不断失败;在理性和非理性,确切性和非确切性之间徘徊犹豫,悲凉的氛围浓厚。好在现在有一些剧目,开始摆脱鲁迅的既有标签,展示生活中动人的一面,“一般谈鲁迅都是从文学层面。其实他对金石学、考古学乃至美术等方面也很有研究,他对汉语语言的丰富和创造力也值得学习和研究。”

孙郁还讲到,通过研究,他还发现鲁迅与河南的颇多渊源。如鲁迅在1913年写一篇文章说得就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造像,他收藏了很多;当时河南办的《豫报》,鲁迅也收集了很多报纸,看到从古老的中原发出的现代声音,鲁迅十分感动;还有河南翻译家曹静华的诸多译作,就是在鲁迅的建议下翻译的,对鲁迅喜爱版画的爱好,曹静华也在国外给他搜寻……

孙郁还透露,《鲁迅全集》每年能卖出一万多套甚至两三万套,这在国内同类作家中是罕见的。

研究鲁迅,对今天的人有什么意义?孙郁的话简洁而有力:“鲁迅倡导,人要成为自己、不要成为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我想这就是研究鲁迅的意义所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