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红红火火
不做课堂上的看客
本期征文:书写春天
我的青春有你
春的表情包
赏花·惜春
春的印记
调皮的魔法师
感恩地球
列子故里——我的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做课堂上的看客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认真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这本书单看题目就觉得可读性强。果然,在拜读的过程中,没有看到死搬硬套的理论知识,有的是吴老师亲身经历的生动鲜活的例子,并且这些例子个个能引起共鸣,让读者欲罢不能地阅读下去。

读到《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这篇文章,我深有体会。作为老师,我这几年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参与进来呢?现在的学生低年级课堂上发言率还比较高,可是越到中高年级越低。之前,我把问题归结为:孩子大了,自尊心比较强,不太好意思发言,觉得如果发言错了,大家都会笑他。看了吴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恍然大悟,知道不仅仅因为如此,还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有些学生的学习是在逐利,他在课堂上沉默,并不是他对学习内容了然于心,而是他不认为表达个人见解是“学习”。他没有认识到和他人交流是个人需求,觉得带着耳朵听就够了。另外,导致学生不愿意发言的原因,也许还和老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有关。比如:课堂上让学生探究问题。既然是探究问题,那所要求的就不是答案,而是过程与方法。可是作为老师,往往多事,总是给予参考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无论怎样讨论和探究,老师最后一定会在课堂上公布答案。“我的思维或许是错的,我就不出丑了,即使我有把握,等老师公布答案时一样可以检验,犯不着费事去参加。”就这样,看似无懈可击的教育反倒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读这篇文章还让我想起了女儿最近在看的瑞典作家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这个童话中,那个桀骜不驯的女孩皮皮在课堂上和老师对话没有任何畏惧。在课堂上,如果孩子有畏惧,那些自然的、创造的萌芽都将在第一时间被扼杀。这之后,无论教师有多大的本领,孩子的想象力和求知欲都很难回到天然的状态。所以,要改变“看客”这样的状态,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更有老师的责任。要改变学生,先从改变老师做起,多创新,多鼓励孩子自由的思想,不要让学生畏惧课堂,畏惧老师,不让学生做课堂上的看客,要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吴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有许多优秀篇目值得我进一步去探讨,它像一部实用的教师手册,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给了生动的剖析和回答。读后总有意犹未尽之感,并且从字里行间,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关注学生,关爱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 王丽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