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根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故里寻根 黄帝文化薪火相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故里寻根 黄帝文化薪火相传
礼拜人文始祖 传承华夏文脉

——访《光明日报》副总编李春林

“敬天法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礼拜人文始祖,可以让我们不忘来路,返本开新。”《光明日报》副总编李春林表示。

李春林说,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在中华民族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其中蕴含的“统一”“和谐”等社会文化元素至今仍为人们所沿袭。黄帝故里正成为“世界华人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而拜祖大典也正成为传承华夏文脉、追溯姓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郑州的发展可圈可点,地理位置良好,辐射范围广,尤其是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信它将充分发挥综合服务、产业集群、物流枢纽、人文凝聚等功能,加快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传播中原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

——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书记、副台长赵忠颖

“ 拜祖大典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借助这种载体可以增加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书记、副台长赵忠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她说,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精神标识。三月三、拜轩辕,到这天,无数华夏儿女都要从五湖四海齐聚黄帝故里新郑,共赴“心灵之约”,礼拜人文始祖。拜祖大典已经让这一天成为炎黄子孙寻根团聚的盛大节日,黄帝文化品牌产生了应有的价值和力量,黄帝文化、中原文化和祖根故地的新发展传向了全球华人聚居的每一个地方。擦亮黄帝文化这一品牌,能更好地传播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根亲文化是促进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凝聚力,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睦和谐的纽带。

郑州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大国家战略在郑州叠加,为郑州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的郑州,将会展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郑州正向着国家中心城市道路阔步前行。

有幸参加大典 内心非常震撼

——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任谦

“今天虽然下着春雨,但参加拜祖大典的所有人都心里很热,因为都找到了自己的根,非常荣幸能参加这个大典活动,这次活动感受非常好,也很震撼。”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任谦参加完拜祖大典说,亲临现场感受到的和听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任谦说,今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全国的还有海外等50多家华文媒体电台进行联合直播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媒体关注呢?因为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全球各地都有华人,我们同根同祖,所以这个典礼全球的华人都特别地关注,我们通过这次大型的联合报道来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传递到全球的华人人群中间去。

“黄帝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源和根,我们最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包容一切,用宽广的胸怀来汇集全人类的最优秀的文明。”任谦说。

弘扬黄帝文化 凝聚民族精神

——访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吴兢

“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年一次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吴兢第一次参加拜祖大典激动地说。

吴兢说,根亲文化,让民族认同感越来越强,这场寻根寻祖的文化盛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世界华人,齐聚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寻亲访友。根亲文化,让全球华人情感纽带更加紧密,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

中华文明,让民族自信心越来越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五千年的黄帝文化,具有跨时代的精神特质,诸如开拓创新、开明人本、开放包容、和平和谐等,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拜祖大典,传承黄帝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成为一次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洗礼。

圆梦复兴,让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正把全世界更多的炎黄子孙,聚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旗帜下,携手奋进,砥砺前行。

郑州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美好

——访中国日报社编委刘伟玲

“又是一年三月三,黄帝故里拜轩辕。”中国日报社编委刘伟玲说,这句口号现今已广为流传。黄帝故里是黄帝的出生、成长、建都立业地,在这里形成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构成了中华儿女精神之“魂”。

“据悉,全国100多个大姓氏,有78个发源于河南。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刘伟玲认为,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能引起中华民族的共鸣,经过10多年的培育,拜祖大典已成华人世界极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文化名片,郑州的国际知名度也不断提升。

“近年来,郑州的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最好的例证。”刘伟玲说。郑州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河南自贸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都以郑州为核心区。

“郑州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美好,希望郑州在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的同时,继续提升文化辐射力,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出更大贡献。”刘伟玲希望郑州可以软硬实力兼顾发展。

铭记建都历史 谋求民族复兴

——访经济日报社副社长林跃然

黄帝是中华文明之源。参加拜祖大典的经济日报社副社长林跃然说,“拜祖大典把全世界炎黄子孙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在拜祖大典现场,中华儿女“同根同祖同源”的感觉具体而强烈。

与此同时,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始终坚持统筹对台、对侨等工作,对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了巨大作用。2006年以来,连战、吴伯雄等台湾政要跨越海峡,回到祖根圣地寻根拜祖。连战先生在参加拜祖大典期间直言:“两岸人民同根同祖、一脉相承,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吴伯雄先生前来参加拜祖大典时说:“黄帝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借助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来唤起两岸人民的共同记忆,铭记祖先创业建都时的艰难,从而更加团结一致,来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林跃然这样说:“拜祖大典的举行还有利于充分宣传和展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形势、新政策、新机遇及中部地区的崛起。拜祖嘉宾在感受中原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发现更多融入中原建设、支持中原崛起的商机,更好地促进中外经贸文化的共创、共享和共赢。”

延续文化基因 郑州有所作为

——访新华社办公厅主任宫喜祥

“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延续,对文化基因的传承,郑州都应当有所作为。”来参加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新华社办公厅主任宫喜祥如是说。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是“大一统”中华民族的缔造者。新郑是黄帝出生、创业和建都之地。“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肇始春秋,绵延至今。从2006年起,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从县级举办上升为省级层面主办,已成功举办11届。当听闻大典被作为国家“保留举办”的节庆活动项目,并正在积极争取上升至国家级层面举办,宫喜祥表示,举办这样追思和敬拜,主办方非常不易,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深远。

慎终追远,寻根拜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希望寄托,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主脉,连续11年来,通过寻根老家河南,共沐“始祖精神”,民族认同得到进一步增强,以根亲文化为纽带,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梦,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为大典的感召力,黄帝故里正在成为“世界华人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而“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不仅是大典的延续主题,更凝聚了海内外亿万华人共同的民族情、不变的中国心。

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举办到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宫喜祥认为,从地理位置讲,郑州位于黄河南岸中原地区,坐拥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就处在全国的中心位置上;从历史上讲,这块土地延续了黄帝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的中原人,对文化基因的传承也让郑州有底气和实力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结合产业优势 助力中原崛起

——访凤凰卫视副总裁梁云波

“神圣,崇敬,自豪!”昨日,谈起前来参加拜祖大典的感受,凤凰卫视副总裁梁云波激动地说,作为炎黄子孙,能够回到心灵故乡,与全球华人一道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感到十分荣幸。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血脉之根、精神之魂。” 梁云波认为,虽然时代在发展,黄帝文化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沟通联结全球华人的桥梁和纽带,凤凰卫视十分重视对中华传统及根亲文化的传播。”梁云波表示,凤凰卫视对这次拜祖大典进行报道和直播,不单是对中华人文始祖的致敬,更希望通过这个传播平台,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对黄帝文化能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感悟。

“凤凰集团除了全媒体传播平台外,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们也愿与郑州一起努力,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做出特有的贡献。”梁云波表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河南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今,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对带动中原地区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希望通过这次借拜祖之盛事,结合凤凰在文化传媒的发展战略和产业优势,加速计划在郑州启动具有引领性、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争取尽快落地,为中原发展助力。

郑报融媒记者 孙娟 汪辉 杨梅 李颖 刘宏波 袁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