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聚创新资源 共襄河南发展
第二十三届郑交会 计划10月中旬举办
郑州市会展办加入 中国绿色会展联盟
郑州二手房挂牌价 每平方米15003元
中招理化生实验 操作明日开考
全市开展爱国卫生 宣传教育考核检查
今年全省组织实施 万名专家服务基层
栓塞反复发作 治疗有了新方法
百余名世界网坛高手郑州竞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广聚创新资源 共襄河南发展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推介会侧记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昨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合作北京推介会在京举行,我省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重量级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广泛会聚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快自创区建设步伐,引领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一大波项目签约河南助发展

聚焦“三区一群”国家战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此次推介会上签约亮点频频,“顶尖”“高新”“转型”“务实”热词不断。

合作对象瞄准“顶尖”。作为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自创区和顶尖创新机构合作潜力巨大。此次推介会的签约对象既有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流高校,也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我省将与这些顶尖创新机构在重大科技项目、高端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高水平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为自创区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

合作领域注重“高新”。此次推介会,重点围绕我省亟须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技术对接,拟投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努力打造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高端技术人才聚集基地,这也充分展示出国家自创区建设的巨大创新需求。

合作重点突出“转型”。此次推介会,围绕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将合作重点聚焦在支撑产业转型发展上,在延伸和拓宽产业链上发力,重点关注辐射周边、延伸产业、衍生企业的新项目,力争形成一个落地、多点开花的局面,形成新兴产业竞争力。

合作方式坚持“务实”。此次推介会,不但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更落地了一批实实在在的科技项目、平台,犹如一个个支点,撬动相关产业发展、升级。

6个优选代表项目落地郑州

推介会现场签约的优选代表项目中,有6个落地郑州,必将有力助推全市高新产业发展。

其中,郑州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约,共建中国航天军工技术转移研究院,通过1至3年的建设和发展,拟到2020年研究院发展形成科技人员超500人规模,产值超过5亿元、拉动产值超20亿元的高科技、创新型领头企业。建成中国航天民用领域先进技术的联合研发平台,中国航天优势军工技术向郑州转移、转化的核心平台,以及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和加速器。

郑州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签约,共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郑州分所。双方拟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系统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力争在新材料、智能电网、新能源利用、应用超导材料、电动汽车及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等技术领域,努力将其打造成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高端技术人才聚集基地,为郑州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引擎和示范。

郑州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中电郑州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及新兴产业基地,拟投资260亿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开发、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努力将其打造成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高端技术人才聚集基地,为郑州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引擎和示范。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商务局与北京德奥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约,该公司昂睿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落户航空港实验区,该公司拟于近期再投入1500万元,建设目前国内首家独立运营的心脏诊断中心。该中心以美国克利夫兰全球心脏诊断中心为依托,采取全球最顶尖的心脏诊断方法学,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国内心脏诊断服务水平。

郑州与北京汇泽博远机器人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共建郑州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据悉,该项目总投资约143.5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约5年,规划面积约1500亩,建设内容包括以“机器人制造与应用”为核心主题,集聚8大产业,打造中原地区机器人产业集群。产业功能布局拟分为“一平台、五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机器人产业研发创新基地、机器人装备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工业4.0”产业基地、机器人文化娱乐基地、机器人产城融合服务基地。

郑州与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将通力互联业务总部落地郑州,包括软通动力河南区域总部、软件服务外包平台及产业园等,在郑州建立中原经济区总部,以郑州市为业务驱动中心,提供IT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大数据及物联网的服务,拉动郑州市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突破,带动战略新兴产业整体发展,助力郑州市打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高地。

开放创新河南有实力有底气

近年来,我省坚持开放带动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开辟新渠道,与国家科技部开展了省部会商,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深度科技合作,吸引、集成省外的优势科技资源。

目前,已分别与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农机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环境发展所等34家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增强了河南的创新实力,加速了我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为推动全省科技进步和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郑州市共拥有63所高校、135家科研院所,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3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7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149家,拥有各类科技人才100余万人,聚集了全省35%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30%以上的上市企业和50%以上的新三板企业。

全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郑州深入实施,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中国(郑州)国际创新创业大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已建立院士工作站79家,柔性引进院士86人,拥有常驻“两院”院士13人、“千人计划”专家42人。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增长15%,专利授权量增长12%,均占全省的3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智能终端(手机)、轨道交通装备、精密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北斗导航、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等9个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创新专项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65家,占全省的46%。郑州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部分关键指标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清华大学发布的全国100个重点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显示,郑州位居全国第9位;腾讯发布的《2016互联网创新创业白皮书》显示,郑州创新创业活力排名全国第12位。

郑州找准定位做好顶层设计

格局决定高度,站位决定眼界。在战略定位上,我市将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科技与金融结合实验区。

在空间布局上,将按照“一谷一中心、五区二十园”的格局,规划建设“中原科创谷”,推进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郑州高新区为核心区,以航空港区、郑东新区、经开区、金水区为辐射区,带动全市20个重点科技园区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实施“一主线、两动能、五统筹、多联动”,具体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开放式创新、内生式发展为两大动能,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政策链”五链统筹,实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航空港实验区、河南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国家大数据综试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服务外包示范区、“双创”示范基地等多区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发展目标上,到2020年,示范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6件,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

高标准打造科技集聚高地

规划好更要落实好,一个个规划的落实离不开各种平台、高地的有效支撑。

我市高标准规划中原科创谷,计划拿出30平方公里的区域,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成标杆”的建设进度,将其建设成为集“高端研发、创业孵化、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产业育成、科技金融、总部基地”功能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研发创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高地、新产业新业态育成高地、科教资源集聚高地。

通过吸引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创新资源落户中原科创谷,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供给策源地、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极和高层次“双创”人才密集区,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标志性和引领性区域。

郑州多项优惠政策引“凤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在广泛借鉴发达地区政策基础上,制定了36条更具突破性和含金量的优惠政策,从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平台引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与金融结合等方面给予示范区全方位支持。

目前,示范区建设已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主要有: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补助全覆盖,根据企业研发费用投入额度分四个档次给予相应比例补助,分别按其研发投入的20%、30%进行奖补,最高补助600万元。对获得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先进制造业发展、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的,郑州市按照1∶1跟进支持。

在创新平台引进方面,对政府主导的大学、科研院所在郑设立分支机构的,在土地、建设资金、前期过渡经费、重大科技专项、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的政策给予支持。对国(境)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在郑州市独立注册或与郑州市联合共建研发机构的,给予重奖。

对新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根据上年度非财政经费支持的研发经费支出额度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补助。在科技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方面,鼓励域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积极承接郑州市内企业研发项目,市财政按照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最高可给予50%的奖励支持。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实际发放的孵化资金按20%比例给予配套支持。

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除按国家、省规定支持外,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并根据建设任务对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用地用电等需求给予优先保障。在科技金融支持方面,设立科技金融资助专项,大力引进和支持创投机构发展,建立科技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进行补贴,按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全额补贴。

对“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奖补,对新引进的金融机构按照不同类别,给予150万~1000万元的奖补。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围绕示范区智能终端、轨道交通装备、精密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北斗导航、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等九大产业,突出延链强链补链,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创新龙头企业联合国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产业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将在5年内统筹40亿元财政资金,重点引进1000名掌握核心技术资源、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引进100个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培养200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持续创新能力、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业企业家;汇聚50名以上“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顶尖专家型人才。特别是对郑州市产业发展具有奠基性、战略性、支撑性的领军人才和团队特别重大项目实施“一事一议”,最高可获得1亿元项目产业化资金资助,建立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郑报融媒记者 覃岩峰 李丽君

王继兵 刘俊礼 文 李利强 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