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使命重在担当 实干铸就辉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砥砺攻坚 开拓奋进
使命重在担当 实干铸就辉煌
科学编制政府预算 不断强化人大监督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保驾护航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不断加大民生保障财政倾斜力度
用心服务纳税人

本报记者 李 娜

腾飞中的郑州刷新着一个个崭新的数据: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破千亿元。那么,政府的钱要怎么花?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这些钱是不是花得透明?怎样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财政预算作用?如何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这些是百姓关心的话题,也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关注的难题。历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强化人大预算监督,推进了全市预算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自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运行了2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修订,于2015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预算法承担着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使命与责任,承担着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2016年2月28日,郑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选举产生了郑州市人大预算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产生为保障预算法在郑州地区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障。一年来,预算监督委员会着力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改进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工作机制,提高了预算审查监督成效。

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当下,在郑州进入“千亿”俱乐部的现在,财政部门如何确保钱用到实处?审计部门如何加强做好审计工作?国税、地税部门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市“两会”召开之前,就政府“钱袋子”这件大事,财政、审计、国税、地税各部门交出了他们的成绩单——

郑州市财政局

财政工作再谱新篇章

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财政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民生,财政收支持续较快增长,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财政收入规模首破千亿元。2016年,全市各级财政不断加强收入征管力度,大力推进综合治税体系建设,加强税源动态监控,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破千亿元,完成1011.2亿元,为预算106.1%,增长14.3%,高出全省增速6.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23.3亿元,为预算101.5%,增长13.8%。在周边九省省会城市中,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第2位,增速排第2位。

(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省市“十大实事”民生工程为抓手,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财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321.6亿元,为预算97.5%,增长19.1%。其中,民生支出1031.2亿元,为预算97.7%,增长18.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不断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民生保障的财政倾斜力度,着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围绕稳增长保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面落实国家“增支减税降费”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结合推进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不断加力增效,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财税政策体系,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全面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促进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为我市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有力促进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

(四)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紧紧围绕畅通郑州、大棚户区改造、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等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工程,不断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PPP项目动态管理开发目录,涵盖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等10多个领域。按照“母基金+相关行业领域子基金”(1+N)的结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对实施产业并购,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起到重要助推作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成功申报国家综合管廊和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及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五)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推进。积极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细化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安排预算资金,增强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同步报送人大审议。积极开展预算绩效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管理深度融合,控制节约政府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面联动公开政府“四本预算”,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和预决算公开的“五位一体”改革,政府购买服务、存量资金盘活、资金统筹使用、政府债务管理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7年,全市财政将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各项工作,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深入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和要求,“三公”经费总体只减不增,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在继续发挥财政基础和支柱作用、保持稳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深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切实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强化绩效预算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预算和编制财政中期规划的重要依据,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推进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郑州市审计局

依法审计 鼓励创新

促进市级预算工作进一步规范

2016年,郑州市审计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抓改革创新、强投资开放、促结构转型、求民生改善”的工作要求和“三大一中”战略定位,以推动重大政策措施落实为主线,坚持依法审计、客观求实、鼓励创新、推动改革,及时揭示重大风险隐患,着力反映结构性、体制机制性问题。主要对169个部门预算单位、200家纳税企业、16个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以及7个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或审计调查。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底,通过审计向纪检监察及有关部门移送有关案件线索和重大违法违规事项52起,已经查处完结44件,处理处分相关责任人12人。其中:判刑1人、双开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2人、党内警告处分3人,警告4人,免职1人。其余移送事项,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调查处理中。对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审计厅提交专题报告和信息220篇。同时,努力推进审计公开,增加审计工作透明度,发布审计结果公告22个。

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各项决议,在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经济形势更加复杂的情况下,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克服多重困难,财政收支总额仍然创下历史新高,市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良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市级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根据预算法的规定,市审计局对市财政局编制的市级决算草案在上报市人大常委会前进行了审计。财政局编制的市级决算草案表明,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2.5亿元,支出431.5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332.9亿元,支出80.2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25亿元,支出1.25亿元。在市级决算草案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财政收入不完整,非税收入99317.21万元及武术节、拜祖广告和捐赠收入74.62万元未及时入库;部门预、决算差异较大;预决算公开不及时。财政预算执行中主要存在年初预算安排科学性不足;年初预算不完整、不细化;滞拨专项资金;虚报财政专项资金;政府采购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加强绩效管理等审计建议。

二、“三公”经费、会议活动费、软件正版化工作及公务用车改革政策落实审计情况

2016年共对72家预算单位进行审计,审计的“三公”经费预算为4508.51万元,实际支出4138.97万元,比上年减少789.09万元,下降16.01 %;会议费预算824.46万元,实际支出436.41万元,比上年减少90.85万元,下降17.23%;培训费预算1846.21万元,实际支出2020.95万元,比上年增加64.71万元,上涨3.31%。

三、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和重要财政政策的审计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审计局对政府投资项目积极探索多种审计方式,建立中介机构库,购买社会服务参与审计项目,扩大覆盖面,先后对轨道交通、陇海快速通道、三环快速化等13个工程项目进行跟踪审计(阶段性)。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结算)审计项目16个,送审金额88.63亿元,审计核定投资83.52亿元,审减额5.11亿元,综合审减率5.77%。如:2010年度道路交叉口交通整治工程送审金额2133.76万元,审减527.32万元,审减率达24.71%。

四、民生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2016年,市审计局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三农”、教育、医疗、扶贫、救灾、就业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重点对2014年至2015年度郑州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2013年至2015年郑州市环卫工投入及补贴资金项目和2013年至2015年郑州市出租车运营及管理情况项目进行了专项审计。通过专项审计调查,规范和促进了项目管理,保障了资金使用规范,揭示了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信息资料,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有效地发挥了领导决策的参谋作用,确保党的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审计,促进郑州市预算编制工作进一步规范。一是促使市财政局严格执行新预算法,进一步健全完善预算编制和审核机制,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和部门预算编制的预见性,增强预算刚性约束;加强了预算收入管理,确保各征收单位应收尽收;进一步加大了财政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力度,拓展范围和深度;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办法,及时盘活存量,清理财政专户,加强国库资金管理,减少资金在中间环节的滞留、占用时间。二是进一步强化对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督,加强对管理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或长期滞留资金闲置的,坚决收回资金,进行问责,避免了财政资金被侵占和损失浪费。三是促使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注重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强化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凭证入账、支出报销审核等基础工作的审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标准和范围;严格控制使用公务用车,清理借用、换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严格控制车辆运行费定额标准。审计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市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规范预算编制管理,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郑州市地税局

聚焦发展 服务民生

发挥职能作用 奉献责任担当

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也是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的重要支柱。市地税局充分认识自身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按照“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走在前”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税收服务经济发展、税务人服务纳税人、机关服务基层”为引领,聚焦中心工作,聚焦民生重点,务实进取、创新提升,较好发挥了税收职能作用,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实现了组织价值。

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坚持把“抓收入、稳增长”作为一项艰巨任务,持续按照抓紧、抓常、抓新、抓准、抓实、抓好的“六抓”要求,建立定期通报、函询和约谈机制,深入开展促收保收督导服务,扎实推进地方税“三化”管理专项行动,全力抓好组织收入工作,确保地税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全市共组织各项收入634.8亿元,同比增长24.5%(可比口径:扣除5月份以后的营业税),增收125亿元。其中地方级税收完成500.4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2.7%,同比增长23.5%,增收95.1亿元,地方级税收规模位居全省第一、稳居中部六省会城市第二。

支持民生政策全面落实。坚持把落实优惠政策作为关注民生、服务经济的重要手段,出台《支持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意见》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税收优惠政策30条意见》,加强税收政策执行监督,确保政策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严格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扶持小微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改善民生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纳税人学堂等新媒体为依托,发挥征纳良性互动关系,使纳税人享受优惠政策从“被动接受”向“自动享受”转变。全年共为各类纳税人减免税款6.7亿元,为近1万户小微企业办理税收减免,减免税收7000多万元,较好涵养了经济税源,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改革期间,向国税部门移交营改增纳税人10.43万户。

征管体制改革效应突出。成立税收征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出台《税收风险管理办法》,以“行业+规模,兼顾地方特色税源”为原则,重组税源管理部门职能,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分局和一般税源管理分局。税源调整后,及时修订征管质量指标体系、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形成“重点税源定向发力、一般税源常态监管、人力资源择优流动”的工作格局,有力保障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需求。市地税局成立风险管理处,做强税收风险管理的“大脑”,县(市)区局成立风险管理税务分局,与重点和一般税源管理分局配合,联合开展风险分析和应对,有力保障地方税收应收尽收。

依法行政水平深层提升。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执法监察和过错责任追究,增强对税收执法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上线运行《全国征管规范2.0版》,从内部理顺税收各岗位职责、业务衔接和相互制约机制,构建税收业务闭环运转的常态化监管体系,使税收业务流转更加高效、内部监督更加规范。梳理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形成10大类别625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法有规定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按照“优化流程、简政放权”的原则,取消主管税务机关的申报审核权,取消下放税务行政审批项目7项,取消所有事前调查巡查制度安排,让纳税人自主申报,还权还责于纳税人。

纳税人获得感显著增强。分级成立纳税服务税务分局,专门负责和从事纳税服务工作,形成“服务组织一条线、服务平台多元化”的工作格局,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以满足纳税人需求为中心,推出郑州地税微信公众号,提高税收政策宣传的受众面和随时性,已有10万余纳税人关注微信公众号;拓展微信公众号功能,实行微信、支付宝等移动缴税方式,实施“二维码”一次性告知服务,不断优化7×24小时自助办税、网上办税、国地税联合办税等多元化申报缴税方式;全面推行同城通办、省域通办,涉及7大类69项137个税收业务,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随时随地办理业务,彻底打破纳税服务的时空限制。高标准建成河南省国地税“互联网+税务”示范厅,把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中反映纳税人“获得感”和“尊重感”提升、反映“互联网+税务”理念应用、反映国地税合作成果等一同集成展示,先后有全国各地30多家兄弟单位来学习考察。

社会化治税机制建设加快。全市国税、地税互设窗口1个大厅、共建办税服务厅1个、共驻政务服务中心5个、共建7×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6个,共有13家基层单位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其中以中原区办税服务厅为代表,实现“窗口排序、叫号系统、办税管理、业务培训、配套硬件设备及标牌标识、业务规范和资源共享”等“五统一”,形成“11211” 的工作格局,为纳税人提供“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便民服务,解决了纳税人多头跑、多头找,重复排队、重复报送资料等问题。以“一个办公地点、一条举报热线、一张举报网络”为依托,与国税局共建税务违法案件举报中心,规范稽查案件来源渠道,构建 “进一家门、办两家事,信息共享、合作执法”的税务举报案件共同受理和查处新模式。加强跨部门合作。与国税、工商联合对7.82万户纳税人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认定A类纳税人1697户。加大联合查处涉税犯罪案件的协作力度,6个单位成立税警联络办公室。积极推行税收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全系统聘用法律顾问15名、公职律师1名,深化法律法规方面的外部支持和监督。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为契机,与工商部门的信息共享、管理互助、信用互认,共享纳税人基础信息4.7万条。落实《河南省税收保障办法》,建成郑州市经济税源平台,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

组织文化积累优势明显。市地税局是全省地税系统首家引入绩效管理模式的单位,也是全省地税系统唯一一家建立涵盖市局、市区局、干部个人三级绩效管理体系的单位,2016年荣获全省地税系统绩效管理第一名。另外,纳税服务效能指挥系统、领导干部廉政档案、数字廉政教育基地、数字人事试点、社保费数据移交等工作,郑州市地税局均走在了全省地税系统前列,获得郑州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30多项次地厅级以上荣誉;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是全国税务系统中唯一连续四次蝉联该项殊荣的省会城市地税局,现在正在申报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

新的一年,全市地税系统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全市“两会”精神,直面挑战、破浪前进,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展现郑州市地税系统的奉献与担当。

郑州市国税局

对标促提升 协同补短板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贡献

随着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出台,为做好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国税局党组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抓好组织税收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财力支持;必须进一步优化服务,全力打造一流税收环境;必须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克难攻坚的勇气、法治引领的底气和昂扬向上的士气,拉高工作标杆,补好短板弱项,牢记省会城市责任担当,在各项工作中当尖兵、作表率、挑大梁、走前头。

一、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大有作为

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各项目标任务,市国税局在全系统开展了“对标促提升,协同补短板”活动。一是对标政策制度和上级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确保税务总局、省国税局和市委、市政府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各项工作经得起检查和验收。二是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先进典型。学习深圳前海新区、上海自贸区等全国改革前沿先进经验,要求全市国税系统见贤思齐,始终盯着全国先进做法,走得出去,引得进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保证郑州国税系统各项工作有看点、有亮点,打造国税郑州品牌。三是对标纳税人期望。服务发展大局,服务纳税人,尽快形成制度创新优势、战略示范效应、工作推进合力,打造一流税收软环境。

二、始终保持克难攻坚的勇气,抓牢重点,打好硬仗

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调动资源,打好硬仗,市国税局在全面安排部署的基础上,反复论证,确定了2017年郑州国税事业的十大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一是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以大企业管理为突破口,提高以市局为核心的案头分析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税体制机制。二是将网上办税、手机办税和自助办税占全部税收业务的比重由70%提升到85%,把更多纳税人请出办税服务厅,推动办税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将纳税人进厅办税等候超时率由12%降至3%以内,全面优化纳税人进厅办税体验。四是以规范发票管理和办税服务厅特殊业务窗口为重点,优化业务流程,疏通业务痛点、堵点,提高办税效率。五是开展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在去年网上行政审批率全省第一的基础上再提高,力争行政审批工作全国领先。六是开发税企互动平台。依托税企互动平台建立税企沟通双向回路,完善纳税人诉求快速响应体系,试点将由分局承担部分管理服务职能集中到县(区)局纳税服务科,如“催报催缴、点对点宣传”等,重构纳税服务体系。七是在纳税服务体系重构的基础上,规范税务分局岗位运行机制,持续推进税收管理员由“固定管户”向“分类管事”转变。八是深入研究税收政策,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企业发展,带动中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九是建设税务分局数据平台。在配合政府建设“综合治税平台”的同时,开展基层税务分局信息化需求调研,消除分局层面信息化建设盲点。十是深化国地税合作。在全面落实国地税合作规范3.0的基础上,抓好4个县(区)深度合作试点,打造国地税合作品牌。

三、始终保持法治引领的底气,依法行政,优化服务,提高纳税人“获得感”

近年来,郑州国税系统以纳税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网上办税服务厅,增设自助办税终端,多项改革措施走在全省前列。2016年总局纳税人满意度调查,郑州在全国省会城市国税部门排名比2015年上升了12位,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2017年,市国税局将牢记打造全国一流税收环境,把纳税人的“获得感”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法治引领的底气,围绕“规范、便利、文明、高效”做好工作:一是规范。既要执行好规范,又要完善好规范,把执行规范、完善规范作为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市国税局将重点开展好“规范业务执好法”和“税收权力点治理”两个专项整治,推动依法行政。二是便利。重点是在打通长期影响办税服务效率的痛点、堵点、难点上下功夫。据统计,发票申领、代开、报验业务一直占纳税人涉税业务的52%,因发票问题引起的涉税纠纷和投诉占较多。为此,市国税局专门成立了业务小组,决心在业务流程优化和权力点制约上有突破。三是文明。重点解决税务人员服务态度问题。树立纳税人至上理念,加强干部队伍教育,提高窗口人员文明素质。严格落实局长带班制度,加强办税大厅现场调度,及时回应纳税人关切。四是高效。在解决提高前台办税效率及缩短办税时间的基础上,建立纳税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办税服务绩效考核办法,严格落实首问负责、一次告知等制度,不让纳税人来回跑、多次跑。充分运用《办税服务厅智能监控管理系统》等手段,加强考核监控,以高效的服务赢得纳税人满意。

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士气,为创新机制抓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市国税局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的工作要求,明确提出“夯实基础,抓牢重点”工作思路,在创新抓落实的机制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以“强化五种意识”为主要内容的作风整治,确保打造一流的国税队伍。一是强化主体意识。深入研判党委政府级上级局工作要求,发挥好承上启下的承接作用。二是强化协同意识。深入基层和纳税人共同研究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以“三个共同”形成上下一心,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三是强化对标意识。由领导机关提出工作目标及实施步骤,基层的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抓落实。四是强化督导意识。加强宣传组织工作,适时到基层调研、督导、帮助解决问题。五是强化服务意识。带动全市国税系统干部职工撸起袖子加油干,形成工作合力,为实现税收现代化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贡献。

本版统筹 李金鹏 龙同胜 张 辉 王韶蓓 董毅飞 辛大刚 陈国保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