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旧时光里的黑板
云山清韵(国画) 袁彦利
诗情的享受
《白 马》
多彩中国(国画) 贾发军
侯寨村名的由来
上 坟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旧时光里的黑板

♣ 包利民

那些黑板已经消逝,不再被人记起,可是它们却承载了我太多儿时的光阴,在悠悠的粉笔香中,也有太多的老师在它们之前白了头发。

刚刚上小学时,教室里的黑板是粉刷在墙上的一块水泥板。那时在农村这算是较好的黑板了,我曾经看到别的教室里,看到过更简陋的黑板。在水泥板上书写粉笔字,虽然也挺顺畅流利,就是时间久了,怎么擦也不干净,再加上底色原本就淡,所以最后很难辨清上面的字迹。不过却是很耐用,只是在半年之后,伴随着那堵墙的倒塌,这块黑板完成了它的使命。

然后换上了一块木头黑板,这是那时农村学校最常见的黑板。就是很简单的木板,放在架子上,刷上黑墨,晾干后就可使用。老师常常站在黑板前奋笔疾书,那粉笔灰就随着他的手簌簌地往下飘落。这种木头黑板极挂粉笔灰,所以每次擦的时候都如雪雾飞舞,把老师的头发染白。可能是时间久,粉笔灰渗进木板里,便用水擦,却常常使黑板掉了色,如长了疮疥一般,惨不忍睹。此时便要重新用黑墨再次刷,于是教室里常常会飘荡着浓浓的墨香。

记得有一年,我们小孩子流行做一种飞镖,于是下课时便在黑板上画个靶,大家轮流抛飞镖去扎,后来黑板上就有了密密麻麻的小孔。生怕老师发现,每次玩儿过之后,都要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满字,使粉笔灰填满那些小孔。后来那黑板也不知怎么的,就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洞,却依然坚持在用,老师写字时,都要躲过那两个洞。有时,某个同学会躲在黑板后,老师进来,转身欲写字时,忽见黑板上出现一张人脸,立时吓得粉笔掉落在地。

有一次去了另一个村子的亲戚家,那村是我们这里最穷困的。我去学校玩儿,在教室窗外看里面上课,竟发现他们的黑板更为艰苦。不知从哪里捡来一块奇形怪状的水泥板,用土坯垫着倚在墙上。更为惊奇的,这里居然连粉笔都没有,老师的讲台上,摆放着一些细碎的红砖块儿。讲台是用泥巴垒起的,同样,所有的课桌也是用土坯建造而成。板书的时候,老师就捏起一块儿砖块儿,在水泥板上写,于是一黑板的淡黄字迹。我站在外面已经看呆了,才发觉,原来我们学校的条件还算是好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后来又去了一次那个村,发现黑板已经有了进步。用泥在墙上抹了一层,弄得很平整,刷上锅底灰调制的黑漆,总算是用上了粉笔。教室里的学生们也是一脸满足的神情,看惯了灰底黄字的红砖板书,眼前的黑白分明让他们很有幸福感。

小学最后一年的时候,我们学校换了一批黑板,也是木制的,不过却是精良多了,木质极好,板面极平滑,且不是自己刷上黑墨的那种。我们纷纷上前,在上面写字体会感觉。而原来的那种自制的木黑板,都运到我去过的那个村,心里也挺高兴,那里的学生,又该幸福一回了吧?

近三十年过去,当年的那些黑板,早已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可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它们却永远都在,很神圣地树立在生命里,还有那些曾在那样的黑板前走过一生的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