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旧时光里的黑板
云山清韵(国画) 袁彦利
诗情的享受
《白 马》
多彩中国(国画) 贾发军
侯寨村名的由来
上 坟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诗情的享受

♣ 王继兴

老友马青云先生又一本新著《晚霞映辉》已经编好,即将付梓,我有幸先睹为快!

我和青云先生之间不仅有一般的同志情、同仁情、同事情,还有更深的同舟情、挚友情、师生情。58年前,即1959年,我刚刚19岁,正在学校读书。一天,身为郑州日报副刊部编辑的马青云先生,为了筹备国庆节的版面,虽然与我素不相识,竟然专程跑到学校摸进教室来找我,约我为国庆十周年写首诗。此前,我虽曾多次有作品发表,但都属自己投稿,作为学生能够被编辑登门约稿,在我尚属首次。于是,我甚感受宠若惊,难禁心潮澎湃!当晚写了一首近40行的自由体抒情诗《朝霞颂》,国庆节那天如期见报了。我是作者,他是编辑,我称他“老师”是发自内心的。许是缘分,与他相识五年之后我有幸也调到了报社。此后,我们一直相携相伴,既共享了“为人作嫁”的编辑岁月,也共患了“文化大革命”的沉重苦难。再后来,一个号令传下,我们与郑州市的数百上千名干部一起,被发配到密县的山沟沟里“安家落户”了……再后来,他调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不久我也调入河南日报社,巧的是我们又分别被派驻郑州记者站作记者,在郑州市委的同一层楼上开始了新的征程……回首翰墨人生路,难忘风雨同舟情!我们有如此情分,他有新书即将出版,我能不高兴吗?

青云先生今年85岁了,依然激情充沛,阳光满怀,坚持笔耕不辍。这,从他的书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晚霞映辉》一书既收有诗,也收有词,还收有文,并收有图,堪称琳琅满目,凸显情采夺目!其中,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他离休之后的“醉享夕阳”之作。他的诗和词,更显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对党、对祖国、对领袖、对人民的热情颂歌,也有对伉俪情、天伦情、同胞情、挚友情的深情吟咏;既有对时代的昂然礼赞,也有对历史的慨然缅怀;当然,更多的是对自然美的写真和感悟,还有对艺术美的鉴赏和沉思……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诗,是心志和情感的抒发、记录、表达和反映。拜读这些诗词之作,则恍若在春天的旷野悠游踱步,不仅有惠风拂面,而且有阳光暖心。这是因为作者的阳光情怀,感染了我们的情怀!几近耄耋之年尚能一直葆有如此心态者,实在难能可贵!19世纪初,德国诗人赫尔德林在他的一篇诗作中提出了“诗意地栖居”这个哲学命题,此后,“诗意地栖居”便成为全球越来越深入人心的热烈追求。在我看来,要“诗意地栖居”,外部世界的客观诗境当然非常重要;但相较而言,内心世界的主观诗境则更为关键。正如陶潜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没有这种心境,即使天天仰卧在桃花源也难品味到诗意。从这个意义来说,青云先生所以有写不尽的诗篇,在于他有“诗趣”、有“诗眼”、有“诗心”。仅此,就非常值得艳羡!

这本书中,第一编是“青云诗词”,第二编则是“翠玉绣品”。翠玉即袁翠玉,是青云先生的夫人,今年83岁了,我常在电话上呼称她“翠玉老大姐”,以示我对她由衷的敬重。因为我知道,她在工作岗位上,是飒爽干练、快捷麻利的行手;她在自己家庭里,是相夫教子、料理家务的高手。我还真不知道,这些年她在刺绣艺术的领地中,竟然也成为一把飞针走线、赋彩吟韵的巧手!那一幅幅精美的绣品,不论是写意花卉的水墨韵味,还是传统山水的勾皴点染,不论是题款书法的浓淡枯润,还是经典油画的细腻写实,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仅此,还不足惊人。让人更为惊讶的是,她的很多刺绣作品,是在病榻上倚床靠枕或在轮椅上俯首弯腰用千千针、万万线完成的。因为,她曾做过股骨头的置换手术。在手术前后的那段漫长时间,她把无限的寂寞化作了刺绣艺术的求索,她把难忍的疼痛化作了诗情画意的享受。有志者事竟成。她用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定格了自己别样灿烂的年华!所以,我看了书稿,对翠玉老大姐倍加敬重!

青云先生要我为他的新著作序,于是我草录了上述些许感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