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旧时光里的黑板
云山清韵(国画) 袁彦利
诗情的享受
《白 马》
多彩中国(国画) 贾发军
侯寨村名的由来
上 坟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上 坟

♣ 梁海潮

小时候,一过农历二月二,父母就带我到地里给爷爷奶奶上坟。我记事没见过爷爷奶奶,也没照片,对他们没一点印象,大人让你上坟,跟着去就是了。

我对上坟还是蛮感兴趣的,主要能吃上坟的供食(供品)。那时候家里穷,很少吃油炸食品。母亲一早支上锅,用菜籽油炸些油角。小孩子嘴馋,闻到香味,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扒住火台边,眼巴巴瞅母亲炸油角。母亲先是把面团擀成薄薄的圆饼,然后往圆饼边上舀一勺馅,再把饼折过去压实,用碗沿弧形一按,一个饱甸甸的月牙油角就包成了。没钱割肉,馅是白萝卜和豆腐剁成的,家里虽然有粉条,但母亲说供食里不能掺,否则下辈孩子鼻涕多且长。母亲把菜角子顺锅沿滑进去,吱吱啦啦一阵响,筷子拨几下,翻过身的油角被炸得焦黄焦黄,笊篱捞出来,放净碗上空油。平时很少吃油馍,这些就是我童年最奢望的美食了。母亲却不让我吃,嘱托这是要等上坟供饷罢才能吃的。长大后我才明白,那是对先祖祭祀的虔诚。

“早清明,晚寒衣”。清明上坟要早,一般在上午,十月一送寒衣要晚,母亲说:阎王爷天黑才放鬼呢,寒衣送早了,怕那些恶鬼把亲人的寒衣抢去了呀。

母亲手很巧,刷着金粉银粉的箔纸指头一拧,小喇叭形状的“锞”就成了,黄裱纸和麻纸裹上,连同白纸条、香、酒盅和油角点心,放蓝里提着,父亲则扛着镢头锨。

大田许多坟头,有些坟已挂上白纸条,母亲羡慕地说:看人家这么早可上过坟了。

父亲用镢头把一旁的土刨松,然后一铲一铲往爷奶坟头上添,直到把坟头添得饱饱的尖尖的圆圆的,再用锨拍得光光展展。母亲把油角、点心摆到青石板做成的供桌上,开始往坟上挂白纸条。那年代物资紧缺,白纸条也不多,为防被风刮跑,母亲在白纸条一端捻成细细的绳,一条一条绑到坟上荆条、葛针、树枝上。我问母亲为什么要挂白纸条?有的坟还有黄纸条和红纸条?母亲说:挂白纸条标志着这一家后继有人人丁兴旺,没挂白纸条人们会咒是绝户;黄纸条是老人闺女挂的,说明这一家有儿有女。红纸条是新媳妇挂的,新媳妇上坟还要在坟上轱轮(滚)鸡蛋,“新媳妇轱轮鸡蛋,越轱轮日子越舒坦”。我听不懂,只轻轻哦了一声。

父亲找个木棍围着爷奶坟边画一个大圈儿,把我和母亲都圈进去,说这样烧的钱都归爷奶了。母亲把一沓黄表纸摊到地上,右手顺时针在纸上划,划着划着,黄裱就均匀地展开了,像盛开的莲花,煞是好看,而后将金锞银锞放上去点燃。母亲说:鬼是烧锞的,神是烧元宝的,如果编成元宝,怕他们拿不动,在阴间没法花。

母亲边烧边说:爹娘,孩子媳妇还有孙子都来给您上坟送钱了,你们在那边别仔细,想吃啥想穿啥,该买就买,没钱了给俺托梦,俺再给您送。烧纸的火焰把父母的脸庞映得红彤彤的,花朵一样美丽。

更有趣的,一片片纸灰腾空而起,黑蝴蝶般在空中翩翩飞舞,越飘越高,越飘越远,还有的盘旋而下,落到我们头上脸上衣服上,母亲喜欢地笑着说:看起得多高呀,老人家高兴着呐。

烧罢纸,父母给爷奶磕头,磕头很讲究,磕一个头,身子直起来,双手合在胸前作个揖,再磕,头基本挨着地了。母亲让我也磕头,我磕头是乱磕,磕得还挺快,拿母亲的话说像点豆一样。

磕罢头我就盼着吃油角,还有点心。但父母还不让,父母说刚供饷一会,爷爷奶奶还没闻住气儿呐,哪里就能胡动乱吃。

上罢坟往回走,我贪婪地吃着油角、点心,不时扭头看看,微风吹来,白纸条飒飒作响,像一条条旗帜飘扬在一座座坟头。

如今父母已过世多年,每年清明节前夕,我都要和妻子带着孩子们回老家上坟。一年一年,一代一代,从不落后和遗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