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热烈祝贺郑州市两会隆重召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砥砺奋进奏强音 杏林春暖惠民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砥砺奋进奏强音 杏林春暖惠民生
郑州市中医院全力打造中原中医药中心
郑州市中医院院长刘宝琴
与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结为中医妇幼跨界联盟
全自动经络检测分析系统几分钟即可显示体质种类并给出调理建议
刚刚竣工投入使用的汝河路院区综合病房楼

本报记者 汪 辉 王 治 通讯员 路瑞娜 文 丁友明 图

2016年,郑州市中医院秉承“防治一体、中西并重、生态医疗、储蓄健康”办院理念,重体系、强基层,重创新、求突破,重协同、看长远,以患者健康需求为导向,崇古纳新传承中医药文化,厚德精医造福桑梓,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接高端下联基层:

让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

日前,在上街区中医院儿科,52岁的王女士带着孙子做推拿和贴敷。

“三年前,郑州市中医院的专家来到这儿,俺的小孙子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现在,小孙子7岁了,体质越来越好,一般的小病就来开点儿中药,做做推拿,贴贴膏药,很少输液打针。这不,今年得了小孙女,没事儿也来做推拿,健脾开胃强身健体。”王女士对记者说,以前这家医院没有儿科,只有一位大夫兼顾给小孩看病,也仅能看简单的门诊。遇到小孩生病,她都要打车跑到郑州,真是耗时耗力。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这是郑州市中医院构筑中医医疗联合体,打造中医分级诊疗模式,为广大基层群众带来了医改健康红利。

2013年9月,郑州市中医医疗联合体成立,如今成员单位增至78家。医联体内成立医疗、护理、院感和管理4个管理委员会、12个专病协作组、6个一对一帮扶小组。在医联体内实行资源下沉、学科专科下沉等“六下沉”,真正为基层培养人才队伍,提供技术指导,共享信息平台,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医联体的协同发展,医联体成立了由三级医院各专业科室主任组成的“名中医团队”和“专家讲师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在医联体成员单位间进行查房、会诊、专业讲座、疑难病讨论等活动,面向群众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及义诊活动,制定了会诊转诊制度,优先安排医联体内医务人员进修,确保优质医疗资源在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实现共享。创建拥有群成员294人的“郑州市中医医联体交流群”,畅叙发展体会、分享成功经验、充分答疑解惑、传达活动通知,为随时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

自2014年起,郑州市中医院连续三年对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冬病夏治、冬病冬治技术培训与指导,并与部分成员单位联合开展贴敷工作,服务市民近万人次。

数据显示:2016年该院共开展“中医中药中原行”医联体单位大型联合义诊活动10余次;“专家讲师团”开展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免费诊治3000余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1万余份。

同时,郑州市中医院捐赠医联体成员单位上街中医院、古荥镇卫生院核磁共振、CT各一台已安装到位,2016年开展检查600多例,远程诊断300余人次,为基层医院技术与诊断水平的提升提供了空间。

作为中医医联体的牵头单位,该院在跨界合作方面也积极探索,先后与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内蒙古赤峰市妇幼保健院、吉林省辉南县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结成了中医妇幼跨界联盟;与北京中日医院国家呼吸病研究中心签订了呼吸专病医联体;与北京中日医院疼痛科签订了疼痛专病医联体,学习先进经验,同时也分享自己在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特色。

整合“一体化”医疗资源:

中西融合阻击疑难杂症

为满足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医院继续扎实推进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学科之间、中西医之间、科室之间的互联、互通、互补、互助,实现了技术整合,服务融合,疗效、质量、效益三提升。

2016年10月,郑州市中医院急诊科接到派车电话,患者同事说患者称胸口不舒服,随即丧失意识。急诊科紧急派车,到达地点后发现患者意识丧失,立即做心肺复苏抢救,在转运过程中仍不停手。在30多分钟的连续抢救后,患者心跳终于恢复。经过诊断,患者是心梗,转送心血管科治疗后痊愈出院。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急诊科共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数十例。

心血管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从2012年开展心脏介入手术起,坚持经桡动脉径路做冠心病介入,如今这个比例保持在99%,国际领先。同时,科室治疗冠脉复杂病变成功率达到99%,国内领先。

2017年4月6日上午,该院工作群里的一条消息引来一片点赞。消息内容是:昨晚8时12分,急诊科、放射科、脑病科启动“脑梗死绿色溶栓通道”,对一名信阳来郑打工者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脑梗的预后效果与治疗时间紧密相关。“脑梗死绿色溶栓通道”让抢救时间压缩为最短,每年为数十人争得了痊愈机会。2016年,脑病科再次被国家卒中中心联盟授予卒中中心。

现代化医学技术赋予了郑州市中医院的“郎中”们抢救急危重症的新本领。他们不仅自己更强,还与兄弟科室“强强联合”,实行多学科联动“一体化”,急诊科、心病科、脑病科、外科、脑外科、放射科、检验科、介入室等多科合作,形成院前急救、院中治疗、院后健康管理的“全闭环”服务,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还提升健康水平。

该院的治疗手段也独具特色。心脏介入支架术后配合服用自制膏方,能够将血管再狭窄率降低3%以上。脑梗后超早期运用针灸、药酒火攻、功能针刀进行治疗,治愈率大大提高。

在妇儿保健方面,医院也做了“一体化”尝试。儿科与妇产科、保健科建立一体化诊疗模式;妇产科与优生优育科联合,提供孕产全周期整体服务模式;检验科、功能科与肝病科、妇产科等各临床科室合作开展一体化诊疗。2016年开展一体化诊疗项目40项,诊疗服务6300例,实现了优势资源的重组和整合。

崇古纳新勇于探索:

让百姓受益科技信息发展

“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时代的主旋律,适用于各个行业,中医也不例外。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回溯历史,纵观著名医案和名方经典,你会发现,在过去的几千年,敢于尝试,不断创新,应该是中医流传至今的法宝。”谈到中医药文话的“崇古纳新”,院长刘宝琴有着自己的理解。因此,郑州市中医院也积极接纳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思路、新理念。

“把十指自然放在经络采集器上,只要与金属有接触就可以了。”在郑州市中医院院士工作站,工作人员小郭向记者做简单的提示。几分钟过后,信息采集结束,一套全面的中医体质辨识报告便呈现在体检者的面前。

近年来,该院上联高端,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建立学术共建单位,与北京大学东直门医院建立中医战略合作联盟,更与科技部首席中医科学家合作,建立了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院士工作站,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研究郑州基地。以此为依托,医院建起了三级中医远程防控诊疗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为一级平台,郑州市中医院为二级平台,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级医疗机构等为三级平台,形成国家、地市、社区互动网络,优质医疗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到基层,满足群众医疗需要。

2015年起,该院充分利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共建基地专家资源,在三级平台上开展名家讲坛、名医坐诊,先后邀请王琦、孙光荣等20余位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坐诊、讲学30余次,为百余名疑难病患者解除痛苦,让数百名医生通过平台实时跟师学艺,让名中医学术思想落地中原,广为传播,惠及中原百姓健康。

通过探索“互联网+”模式,该院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建立电子病历归档系统,实现电子病历无纸化;安装OA系统,探索推行办公自动化;建设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系统( H-RP ),提高工作效率。实现WiFi系统院区零漫游,预约挂号、微信支付、医患互动方式的多元、快捷服务模式。

借助高端平台,医院还大力推进科研创新。2016年,与香港浸会大学骨与关节转化医学研究所专家团队深度合作,联合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高端人才。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开展中医疗法干预靶点机制探索研究。与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领导的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郑州市中医院基地》,开展精准医疗领域相关的分子诊断检测以及中医大健康管理研究。

高端合作,提升了医院科研创新能力。2016年,医院获得科研奖励8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7项,专利13项,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10篇,科技核心期刊41篇;7项科研课题通过成果鉴定;科研立项6项。成功举办“河南省百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项目《中原帖氏飞针的临床应用推广高级研修班》,让医院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帖氏飞针”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惠及更多百姓。

发挥中医药抗肿瘤优势:

持续做好便民惠民实事

2016年初,郑州市委、市政府将“结直肠癌筛查”列入了政府“十件实事”。该项目由市卫计委牵头,郑州市中医院负责筛查10000人。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把政府的实事办实,郑州市中医院动员全院的力量,学习标准,把握重点,制定方案,研发程序……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项目于2016年8月25日正式开始,截止到11月30日结束。与以往疾病筛查项目不同,此次结直肠癌中的调查问卷中增加了体质辨别部分,检查项目除了留样、肠镜之外,增加了经络检测。

为什么要加体质辨识与经络检测?该院肿瘤科主任曾宝珠给出了答案。原来,“体质学说鼻祖”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将国人体质分为9种。除了平和体质外,其他8种体质都统称为偏颇体质,不同的体质会对应一些疾病高发。中医讲“湿寒则凝”,“凝则瘀”,凝得久了,瘀得重了,就可能结成块,形成肿瘤。而这种瘀堵,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血管被斑块堵,而是指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此次筛查中加上这两项中医特色检查项目,就是为了收集数据,分析体质、经络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如果分析报告中能够证明两者间的关系,将更好地指导人们早预防、早改善、早治疗。

由于各项措施得力,筛查工作吸引了众多市民参加。项目计划筛查的10000个指标很快用完,仍有市民不断前来咨询。面对这种情况,医院经过请示后,决定增加名额。最终,郑州市中医院完成了17500人次筛查,发现高危对象2163人,发现息肉64人、腺瘤63人,病理确诊癌变5人,高质量完成了筛查工作,把政府对市民健康的关心落到了实处。

该院在结直肠癌筛查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的充分认可。学会领导和专家两次来到医院,对医院在肿瘤防治方面的软、硬件实力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指导。看到市中医院在肿瘤治疗上“文”有中医药强身健体护元炁(qi);“武”有介入手术做靶向治疗、外科手术除病灶;“全”有内、外、妇、儿、治未病多个科室,以及双源CT、核磁等高精尖设备保驾护航,学会领导和专家决定授予医院“肿瘤康复郑州基地”称号,不仅能让肿瘤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也能得到正规康复。

刘宝琴表示,为了促进肿瘤预防康复工作进行,今年医院将继续承担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同时,郑州市中医院现有取得资质的50名健康管理、50名疾病管理师以及30名心理健康指导师,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生活管理服务,让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得到身心的全面调节。

畅谈中医药发展规划:

让中医药深入基层惠百姓

日前,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医儿科、骨伤、肺病、糖尿病等专业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推出3~5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科研团队。到2030年,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建成5个以上全国中医专科医疗中心。

“要用心学、用力作。”对于《规划》的出台,刘宝琴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说,“用心读”,是要理解《规划》,并从中寻找自身发展机会、寻找未来工作的着力点、思考自我创新的最佳路径;“用力作”,则是找到可以切入的关键点,付出行动、克服困难、寻找合力、做出成效。

刘宝琴认为,《规划》十分重视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也是一种体系建设的整体提升。主要体现在自上而下,对不同层级中医医疗机构的能力提升;覆盖中医药预防、保健、重大疾病、康复、养生、产业化等全体系横向能力建设;不同主体之间的体系,如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办医、医药产业企业、养生保健机构等之间的协同发展。

“我们将继续发挥三级甲等中医院的优势,大力开展对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进行协同发展,输送人才、设备配置、学科专科、培训项目、医疗、信息资源等‘六下沉’,切实加强基层网底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刘宝琴说,“《规划》中的几项突破,让我感到十分振奋。”刘宝琴说,一是鼓励中医院内制剂纳入科研和医联体内使用。这让中医院内制剂这一中医特色得以传承,也是对名老中医经验方的一种推广及应用,有助于解决基层中医院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和流通储存的难题。这项政策落地后,将很好提升基层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再是推动“互联网+中医药”的发展模式,让中医药的服务也能搭上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快车,日趋便捷化、多元化。

在这些创新领域,郑州市中医院也正在开展积极探索。现在该院已经获批全省首批试点的中医药网络医院,正在整合医院的优势技术、医疗产品,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与提升,让它们更易于适应互联网推广与应用,服务于更多人的健康。

同时,该院还在寻求与互联网医院领域较有实力的机构进行合作,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借助医疗联合体的成员单位的力量,吸纳妇幼保健机构等机构加入互联网医院的大平台,消除地域间的隔阂与距离,有效解决中医药服务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谈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这些都需要中医药领域相关管理及从业者从长远发展来考虑。”刘宝琴说,医院也正在积极探索。比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注重长远发展,实施了“师带徒”计划、“青苗计划”、西学中计划、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等五大项目。其中“青苗计划”与《规划》中的“青苗计划”不谋而合。又比如,在中医医疗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让百姓特别是年轻人有兴趣、有机会解中医、接受中医、享受中医。

同时,该院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动区域内中医药机构协调发展经验,正在业内形成良性竞争的发展态势,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该院将中医药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医疗”“身心同疗”等思维“化于行”,每一位医者在每一次辨证施治中体现,并传承下去。

“创新不仅要有勇气,更要有包容;体系建设不仅要有目标,更要有政策;协同发展不仅要有胸怀,还要有路径。”刘宝琴说,要让中医药被国人认识、了解、接受和享受,还要在中医院的科普推广上下大功夫,政府应加大投入,医院要下真功夫,制定具体举措,把中医药科普知识、中医药文化传承送进学校、社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对于郑州市中医院来说,就要围绕《规划》要求,努力打造“中原中医药中心”,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优质中医医疗服务。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