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扎”是创作优秀作品的根本
三条辫子
清香春韵(国画) 张海疆
人间四月海棠花
《世界的凛冬》
五台山菩萨顶写生(国画) 陈 轩
矫 正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条辫子

♣ 郭良正

中华民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改朝换代,移风易俗,人们生活习惯有了一个新改观。规模最大,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剪辫子。男人拖在脑后那条辫子,随着已逝朝代,被扔进了历史深处。

除民间个别遗老遗少外,都以精神短发处世,偏在这时,仍有少数人以少有胆量和气派,拖着辫子在大众场合招摇过市。尤以王闿运、王国维、辜鸿铭三人最为醒目耀眼,人们戏称为民国时期的三条辫子。

三条辫子共有一个特点是,生在清末,成熟的光芒闪耀在民国初年。说法看乎有些过誉,实则不然,因为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硕儒,仅以学术而言,近代中国无有能出其右的。

王闿运历来以帝师自诩。死后能否谥“文正”暂且不论,反正生时已晋“太傅”了。民国时,王闿运进入暮年,头发稀疏寥寥。为显示遗老威风,只得狐假虎威,真发和假发结伴而行,由那位非妻非妾的周老妈子来打理。据说王闿运认为,辫子非周老妈子梳理侍弄不舒服。梳理完扎一大红头绳,既标志又滑稽,成为湖南一景。

无论王闿运如何自恃自恋,从他培养的弟子杨度、杨锐、刘光第、齐白石来看,仍不失为一位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

王国维的辫子和他人生一样曲折。其实,他并不是不剪辫子,而是识时务的阶段性剪而已。据吴其昌披露:“清帝逊位后,罗振玉逃亡日本,先生(王国维)也随罗东渡。先生的辫发本早已剪去,且平居西装革履,俨然是一新少年。”只是后来为表示对清的忠贞,又蓄起来了。

对清的忠,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后来他也有机会成了(退位溥仪的)“帝师”。抱着瘦死骆驼比马大的幻想,意图东山再起。执教溥仪也不仅是图个虚职,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实惠:恩加五品衔,赏食五品俸,并赏赐紫禁城骑马。这是多少名师求之不得的事,而他却得到了。这要是不再死心塌地愚忠下去,就情无可原了。于是,那根脑后之物也就理所当然地晃荡下去了,直到沉湖结命。

辜鸿铭这条辫子更是了得。在西方人看来,辜鸿铭和泰戈尔难分伯仲,视为东方圣哲,曾有“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以不看辜鸿铭”的说法,足见辜氏在人们心中分量。

辜鸿铭是相当复杂的人物,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仕在北洋。无论人生多曲折,学问多么大,但辫子历来是这位圣哲的焦点。而他则不以为然,曾说“中国之存亡,在德不在辫,辫子除与不除,原无多大出入。”尤其对学生的一段话:“我并非忠于王室,而是忠于中国的政教,忠于中国的文明。我留着辫子,这是一个标记,我是要告诉世人,我是老大中华未了的一个代表。你们辫子是剪掉了,但溶在你们血液里的华夏文明,是想抹也抹不掉的。”言之凿凿,这是足以让辫子留下去的最大理由。

现在街头,蓄发男士并不少见。对那三条辫子也并没太大指责理由了,撇开辫子,记着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传承,这倒是不容忽略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