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4版:2017郑州航展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通航产业 乘势而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通航产业 乘势而上

2017年1月4日,国家发改委确定首批26个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郑州同北京、天津等城市一起被列入。这标志着郑州通航正式进入国家梯队,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回顾郑州通航产业的发展之路,让人感慨万千。

新思路创出新天地

2011年,郑州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辖区内最适应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上街区,规划建设了郑州通用航空试验区。六年来,试验区在一步步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体系,探索出了通航产业发展的“郑州模式”。

近年来,上街区围绕通用航空积极谋划,加紧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相关招商工作,完善产业链条,培育通航文化,组织举办航展,成效显著。

该区累计投入30亿元,建设“十纵五横”路网,形成快速便捷交通体系;配套医院、学校、水、电、气、暖等生活生产设施,实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完成了上街机场一期改造,飞行区等级达到4C等级,成为目前公认的国内规模大、条件好的通航机场。同时,搭建通航企业总部基地、通航创业园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优越的基础和条件,让河南啸鹰、河南三和等45家通航企业接踵而至落户郑州通航试验区,目前机队规模达67架。2014年12月29日,“郑州1号”穆尼M20TN飞机成功下线试飞,填补了河南通用飞机制造空白; 2016年10月31日,河南三和研发生产的世界首架长航时载人无人机“祥云320”全球首发。2016年12月28日,郑州海王实业有限公司和浙江睿思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无人驾驶地效翼船下水试飞调试。连续举办的郑州航展已经成为郑州一张亮丽的城市新名片。

新机遇树立新目标

面对入选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上街区树立了新的发展目标。

建成通用航空八大中心。围绕郑州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试验区计划到2020年建成通用航空的八大中心——

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通用航空器的技术水平,打造国内重要的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维修、运营中心。

打造运输航空、公务航空、航空货运、短途运输等业态全面融合的航空运输体系,形成中部地区通用航空枢纽中心。

依托蓝翔、永翔、大宇等企业的培训优势,打造航空培训教育和航空运动中心。

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抓手,积极对目前促进推动通航发展的政策进行研究探索与尝试,打造通用航空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示范区。

在促进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打造通用航空产城融合示范区。

以新郑国际机场、上街通用机场、国际陆港为依托,打造高端快速航空物流中心。

依托郑州的交通优势和优质的医疗资源,打造中部航空应急救援调度服务指挥中心。

以亚洲通航展为突破口,加快与航展有关的展场、展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吸引国内国际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厂商参与,逐步打造亚洲通用航空器交易展示中心。

新谋划引领新发展

围绕八大中心建设,上街区将重点从“一体两翼三保障”三个方面实施建设任务。即:以郑州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为主体,结合郑州特色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通航制造和通航应用,打造通航网络,完善运营服务,创新体制机制。

“一体”发展有竞争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通航机场、交通路网、产业发展、生活娱乐等软硬件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二是构建集研发制造、维修运营、教育培训、展示交易等为一体的通航全产业链条,拓展市场需求与发展空间。三是提升网络服务水平,形成体系完善、运营高效、保障有力的通用航空发展体系。

“两翼”发展独具特色。一是面向市场实际需求,打造通航“郑州制造”品牌。依托郑州啸鹰,充分利用美国穆尼飞机先进技术和资源,打造通用飞机生产制造基地;依托郑州海王,加快地效翼船的研发生产,打造国内地效飞行器领域领先的产业聚集区;依托河南三和,加快无人机、旋翼机的发展,打造国内重要的工业级无人机生产研发基地;主动呼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力争在军机领域找到“爆发点”。同时,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延伸完善通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航空新材料等配套产业链。二是推动通航市场化应用,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运营品牌。面向公益、生产应用需求,深化农林植保、资源勘查、环境监测等传统通航服务应用;强化交通运输功能,发展短途运输、公务飞行、航空物流等新型业态;结合我省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低空旅游线路;大力开展航空体育运动培训,打造通用航空体育培训新高地;整合110、119、120、112,完善应急救援网络,搭建空中救护信息平台;继续办好郑州航展,以此促进形成亚洲通用航空器展示交易中心。

“三保障”发展统筹有序。一是形成完善的通航网络。以“一个核心、两个基地、多点支撑”为重点,推进全市通用机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通航机场网络;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合力划设郑州管制分区空域,提升空域保障能力;构建低空空域航线,为通航运营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形成完善的地面服务。大力推进FBO(固定基地运营商)、MRO(维修站)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FBO、MRO基地,为通航业务开展提供服务支撑。三是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本着先试先行的原则,在目前制约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出台支持政策,从资金、税费、土地、人才等方面鼓励支持业务发展;承接和享受河南自贸区和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

加快推进“五大工程”。加快推进通航制造水平升级工程、通航运营服务创新工程、通用航空平台建设工程、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初步部署60项7大类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49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1项,投资142亿元;平台建设项目13项,投资57亿;通航研发及制造类项目10项,投资95亿;通航运营类项目6项,投资38亿;通航服务类项目7项,投资104亿;配套产业类项目6项,投资6亿;关联类项目7项,投资56亿。

新起点翻开新篇章

2017年是“十三五”关键之年,国家通航产业利好政策也将逐渐完善,上街区将按照“产城融合、港区联动、自主创新”的理念,“提上去、飞起来、卖出去、融起来”,全力推进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

“提上去”。一是加快上街机场改造,完善机场配套设施,建成一类通航机场,取得4C等级,打造示范区强健心脏,进一步提升机场运行保障水平。二是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加快启动与德国、加拿大的合作,谋划亚洲通航展、加拿大航空产业园等项目,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产业发展层级和产业集聚水平。

“飞起来”。一是加强与华彬集团合作,上半年争取开通2条以上固定旅游航线,积极创新旅游产品,开发上街机场到周边旅游景点支线,促进低空旅游、通航物流等业务开展。远期逐步拓展、加密,最终形成以上街机场为核心的通航运营网络,实现常态化飞行。二是力争引进1~2家公务机运营公司,推进 FBO (固定基地运营商)产业发展。三是举办好2017郑州航展暨世界编队特技飞行颁奖盛典,努力打造郑州“新名片”。

“卖出去”。帮助郑州啸鹰穆尼飞机尽快取得适航证,策划合作举办“丝绸之路”穆尼飞行活动,加快拓展市场,力争实现整机销售零的突破,年内销售5架以上,进而带动啸鹰已有产能尽快释放;帮助河南三和旋翼机取得适航认证,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加快推进郑州海王地效翼船研制,争取明年取得适航证,投产达效。

“融起来”。一是切实加快与航空港区的互动融合,以“产业互补、协调发展、主动融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总体布局、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体制机制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统一谋划、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管理。承接航空港区非主流业务,提供培训、维修等基础支撑,以及备降、短途运输等分流服务。打造郑州第二机场,快速形成“1+1+N”(1个国际机场+1个核心通航机场+N个通航机场)的航空运输体系。形成联系密切、相互支撑、互促互融的发展共同体。二是积极融入中航国际大盘子,加强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中航国际“国家队”“领头羊”的作用,利用其国外通航产业资源优势,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全面介入,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打造开放型通航产业新高地。三是加强与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互融合,进一步扩大政策叠加优势,将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度开放的体制机制因素和科技创新功能,注入郑州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中,打造全国开放型、创新型通航产业示范园区。四是加强与登封、中牟在建通航机场和市内直升机临时起降点的互动融合,逐步形成以上街机场为核心的通航运营网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构建功能错位、产业互补、区域联动的发展模式,推动全市通航产业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助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的东风,郑州通航产业正阔步前行。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