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纳情深图(国画) 王学俊
清风细雨醉楝花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经开区三周年
留声机
咏 春
春的素描
英雄傲山川(国画) 杨俊甫
李商隐公园赏诗记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清风细雨醉楝花

♣ 宋宗祧

如果把春天的百花比作大自然的一场文艺盛会的话,那么楝花就是最后的压轴节目;如果把春天的百花看作天地间的一场饕餮盛宴的话,那么楝花就是最后一道佳肴。

从梅花、迎春花之笑意盈盈拉开春的序幕,到桃杏李花浓妆艳抹登场,再到牡丹技压群芳把春的气氛推到高潮,之后渐渐春意阑珊。当人们正要哼唱起“流水落花春去也”,作伤春、惜春状的时候,忽然一阵香气袭来,才乍然一愣,啊,别急,还有更精彩的楝花呢!

楝花可真是花之低调者。当百花纷纷登台亮相的时候,楝花还在幕后平心静气地做准备呢。只是当风儿告诉她,众花姊们都已经表演完了,她才不疾不徐地探出头来,淡淡地问一声,还有哪位姐姐没有上场吗?在确定再没有谁等得猴急的时候,她才迈着小碎步款款出场了。她就是这样,不比、不争。是啊,把风头让给他人,礼让为先,只要做好了自己,早一点,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楝树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树,农民们叫她苦楝树或紫花树。儿时,我老家门前就种有楝树。每到春末,楝树的树冠上就会腾起一团紫色的如梦如幻的烟雾。楝树的花儿小小的,花瓣的主色调是乳白色,有一点淡淡的紫;楝花的花蕊呈小喇叭状,深紫色,像是一个小风铃。自然界有个有趣的现象:个头越大的越好单打独斗,如虎豹;而个头越小的则越重视合作,有团队精神,如蚂蚁、蜜蜂等。具体到花儿就是这样。牡丹芍药很大很美,但给人以个人英雄主义的刚愎和傲气;可是许多细小的花儿,却从不着意展示自己一己的美丽,而是以互相拉手的大联合方阵呈现团队宏大壮观的气势。楝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朵楝花虽然很小,香味也很有限,但千万朵楝花簇簇串串,密密匝匝,集合起来,则蔚为壮观,既有超越牡丹的美丽,又有压倒茉莉的芳香。台湾作家席慕蓉这样描绘苦楝:“你几乎不能相信,一棵苦楝能够开得这样疯狂而同时又这样温柔。”是啊,楝花所以似像“疯狂”,是因互相团结而成势;所以恣意温柔,是因内涵丰富而自信。

郑州市有几条楝树街。当清风如梦、细雨如思时,我伫立在楝树下,贪婪地嗅着花香,醉享芬芳,不由想起楝花的轶事来。在古代,焚香与烹茶、挂画、插花并为“文人四艺”, 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李清照《醉花阴》里的“瑞脑消金兽”,写的就是焚香。瑞脑,又称龙脑香、冰片,是一种高级香料。由于它太高贵,与普通人家的生活是绝缘的,只有楝花才是老百姓的挚友。但这并不是说楝花就不能登大雅之堂。古语云:“好香用以熏德。”据说,宋仁宗极宠爱的温成皇后就常以楝花制香。苏轼《香说》:“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用极普通的原料制成皇宫所用的熏香,反映出温成皇后很有些不一样的聪慧。温成皇后是我们郑州巩义人,也许,她用楝花制香的方法是来自郑州民间呢!

自古以来楝花就很受诗人的钟爱。北宋王安石有“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南宋何梦桂有“处处社时茅屋雨,年年春后楝花风”;明代陈子龙有“布谷催人春去后,平畴十里楝花飞”。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好友张纯修、施世纶为怀念词人纳兰容若,秉烛夜话于楝亭,留下了“紫雪溟蒙楝花老”的名句。1969年,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来到位于河南息县的五七干校,禁不住诗兴大发,连着写了两首《楝花》诗。其二云:“此树婆娑近浅塘,花开飘落似丁香。绿荫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

楝花虽香,却是苦出身。楝树几乎从里到外都是苦的,包括她结的楝枣。苦树香花,楝花以自己的芬芳给我们诠释了啥叫“香自苦寒来”。楝树简直就是一个把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的、苦着自己却对别人微笑的坚强的母亲。中国古代以萱草代指母亲,西方则把康乃馨作为母亲花。但我觉得,楝花更能体现母亲的爱——温情而内敛、朴素而低调。

河南是楝树的主要分布区。我早年还在老家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对着楝树虔诚地“仰止”过。我觉得,楝树俨然就是我那勤劳持家、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地奉献甘甜乳汁的伟大的母亲。如今重对楝花,但愿我的景仰能够经过岁月和风雨的洗礼,凝结成对母亲的一分沉甸甸的追思和感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