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语文 回归本源 各个击破
校讯速递
母亲的陪伴
与雾霾说再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语文 回归本源 各个击破

本报记者 李 杨

“高考复习攻略”之二

距离高考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考生已经进入最紧张的冲刺复习阶段。这个阶段,各个学科的突破非常重要。为此,本报特别采访了我市部分学校的优秀教师,希望他们能为考生在各个学科的最后冲刺出谋划策。

本期,高考复习攻略关注的是语文学科,快来看看我市经验丰富的语文名师有怎样的指点和建议吧。

远离“套路” 走出误区

郑州十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朱秋华

名 师 点 睛: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回归语文的本源,丢下“套路”,拿出真心,接近语文的真谛,扫清眼前的雾障。

高考的脚步已经渐渐逼近,此时的最佳状态应该是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但是,最近不少老师和同学或许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二轮复习后应试能力突飞猛进,而到了最后一个月,语文成绩却难再有起色,甚至不升反降。

个中缘由其实并不复杂:各种答题模式堪比“应试秘笈”,再加上不间断地模拟演练,同学们很容易走入思维僵化的误区,具体表现就是忽略对文本的解读,先入为主地套用各种模式,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答题理解肤浅、牵强附会,甚至答非所问。近年高考命题也更趋于开放、灵活、创新,只拿“套路”应对当然捉襟见肘。因此我们一定要回归语文的本源。

最后阶段的早读时间,不妨有一些非功利化的学习活动,比如朗读文言文段、古典诗歌、美文甚至作文素材,不仅要读,还要纯粹地读,走心地读,其目的就是保证语感不丢失,理解感悟能力不下降。到了考场,面对一篇文章或诗歌,要深入文本,从文体特点、思路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入手,迅速准确地把握主旨,审题时弄清命题意图,然后由内而外,以理解带动“套路”去解题,而不让“套路”束缚我们的手脚。

作文方面也要给大家一点提醒,时下的作文命题无论是时评类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都立足于现实生活,要求我们多层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分析问题。模式化的作文虽然外壳华丽精致,内容却往往无病呻吟、隔靴搔痒,为大多阅卷老师所诟病。优秀作文想要凸显“内功”,我们就要通过多读多思,培养自己发现的眼光、思辨的逻辑、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总之,没有了阅读和思考的语文学习就无异于舍本逐末,高考也正是为了选拔具有思考力的综合型人才。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的备考才会更科学有效。

争分夺秒 实现逆袭

郑州十八中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杨红革

名 师 点 睛:最后的冲刺时间总是很宝贵,建议用一周的时间回归课本,用一周的时间攻克选择题,用一周的时间突破诗歌鉴赏的11分。

距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实现对语文的逆袭?

首先是要回归课本。课下注释中出现的成语、文化常识,古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都是帮你提分的好途径。这一周的时间是强化文言文19分的好时机,而开启文言文的万能钥匙就在课本中。

其次要攻克选择题。语文的客观题分值由原来的32分提高到42分,这是拉开分数距离的关键,选择题只有对与错,没有中间分,所以选择题要不出错或少出错,保证在34分以上,使语文达到高分段。而这些选择题分布很广,除了语文基础知识的3个单项选择之外,分布在各个阅读文中。这一周时间多阅读,熟悉题型并限时阅读,熟悉各种技巧并能快速辨别设题错误是训练重点。

最后是突破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这个题型也是拉开分数距离的题型,今年的新题型变化由原来的两个主观题变成了一个多选题一个主观题。多选题涉及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有时也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变化使诗歌阅读的难度减小,也使第二个主观题更固定,多在情感方面设题。所以,针对诗歌鉴赏,关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只要能比较辨别就可以做出准确判断,在情感方面可以多下些功夫,把诗歌类别与情感、诗歌形象与情感、用典与情感等方面读懂理解透。这一过程可能看似艰难,其实恰恰是突破情感类题型的捷径。

紧抓要点 入木三分

郑州十九中语文省级名师 项仁军

名 师 点 睛:在作文方面要紧抓“三个点”:“切合题意”的关键点、中心与素材脱节的薄弱点及结构、语言的发力点,打通“最后一公里”。

高考前最后的冲刺复习,作文非常关键。下面以议论文为例具体阐述。

一定要“切合题意”的关键点。考生审题时一定要找准“切合题意”的关键点,用公民眼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科学人文地剖析社会现象,写景豁人耳目,言情沁人心脾,议论入木三分。

一类作文要求能围绕中心选择典型的、富有表现力的新颖素材。考生作文常见的问题是“重事例轻议论”。无论传统材料作文还是叙事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解决“重事例轻议论”问题,采用因果论证法。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克服“中心与素材脱节”的薄弱点,更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切合发展等级评分标准的“深刻”要求。

文章无定法,作文有常规。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一是结构完整,二是层次清晰。掌握基本的结构模式,能使我们在考场快速构思,在较短时间内构起作文的骨架,而“六段作文法”对于大多数写议论文的考生是一个优化作文结构的发力点。“六段作文法”的首段要“凤凰三点头”:选定角度“引材”;表明态度(赞成或反对);提出总论点。第二段,厘清核心概念,开放说理、有文化底蕴。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把总论点按时间阶段或空间场合,或具体表现,或由果索因等,并列分层拟定三个分论点放在三、四、五段段首,每段论据(素材或理由)形成论据式并列,三个“分论点并列”“论据并列”要形成“三棱互补”,论证方法采用因果论证法、事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第六段,“豹尾”。内容上深化总论点,结构上照应开头。

作文语言“有文采”是第二个发力点,不仅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还要引经据典,有文化底蕴。

文言复习 精益求精

郑州四十七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黄绍霞

名 师 点 睛:理解精确,记忆精到,训练精准,答题精当,才能在高考中精益求精,取得高分。

文言文阅读这个考点分值高难度大,不容忽视。学生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体系已经大致具备,各类题型基本上都见过练过,对试题的结构、难度有了整体把握。但是在真正面对试题时,却屡屡出错,究其原因,缺少一个“精”字。

文言文的考查,知识范围不会超过初高中学习的内容,虽然考题选择的是课外文段,但知识点在课内。学生可以回归课本,把五册高中语文课本再认真复习一遍,要求准确扎实地记住每一个知识点,包括课下注释,为知识迁移做好最后的准备。

文言文复习的重点是突破每个句子中的实词理解,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只有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才能在陌生的语段阅读中根据语境迅速遴选出准确的意义。文化常识题的判断更是侧重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干扰项中的内容很具迷惑性,记忆要求精确到位。官职、历法、称谓、礼仪等是历年考查的焦点。

断句的前提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但分析四个选项的一般规律是分为两组,分别在某个地方设置混淆,学生可以先找出四个选项中断句相同的地方,把句子基本断开读懂,然后根据“明文体、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等常用方法细心甄别干扰项。

文言文近十年来考的都是纪传体文章,内容多是传主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维护统一、破除迷信等内容,因此重新研究近两年高考真题中文言文的选段,可以积累相关的知识背景,重点复习传记文中的高频考点,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对于文言文翻译,一定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并且坚持“直译为主”,逐字逐句落实到位,注意句中的采分点,一定要表述精当。其次是遵循方法:留、删、换、调、补。“留”专有名词,“删”语气助词,“调”倒装句式,“补”省略成分,“换”单音节词语,用最规范的书面汉语来表达。考场上如果遇到陌生的实词,可以联想学过的课文、成语等知识进行推断,还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进行推断。或者从语法结构上推断实词的词性、词义,从而举一反三,做出准确的判断。

重在理解 规范争分

郑州五中语文教师 郭婷婷

名 师 点 睛:2017年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有适当调整,更明确了命题的导向性和学科色彩,考生对此要强化复习备考。

就高考全国卷而言,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形式为一道单选+一道双选+一道主观。2017年考纲“理解”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义”两个考点,“分析综合”增加了“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由于全国卷阅读量的增加,考生要以训练速读能力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为核心,遵循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抓住其真实性和实用性特点去阅读;新闻以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为主要内容,阅读时要抓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要注意新闻作品传递出的信息、注意信息的检索和整合以及新闻作品中的相关观点等。

实用类文本的试题类型要训练到位,重在强化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等。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题考生常出现的失分点有:审题不准,答案概括不全面,找不准答题区域;抓不住关键词语,遗漏信息或信息错误;不能有效地整合信息,不能规范地分条作答等。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考生认真审读题干,扣住题干关键词,明确筛选方向和表达要求;找准区间,确定符合关键词的信息区域;根据题干要求,从答题区间中圈画关键词句;整合信息,依据题干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提炼关键词语进行作答。探究题必须结合文本探究,切不可被“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语言误导,结合文本才是关键。

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考生大多出现的错误类型有:不能辨析陷阱。因此阅读时要厘清段落之间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和文段大意,要全面把握传主信息。另外,要注重文题比较,选项是从原文提取出来的,要仔细比较选项内容与原文信息,看选项的变化情况。要注意的是,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