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章千古事 文风甚重要
张恨水:何止“鸳鸯蝴蝶派”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书法) 刘淞海
小举动大蕴涵
故园春色(国画) 袁汝波
《锦书来》
三峪河村多古树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张恨水:何止“鸳鸯蝴蝶派”

♣ 张冠生

南唐后主李煜当年写《相见欢》,大概想不到后来有人从中取字为名。900多年后,安徽潜山人氏张心远读到“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为勉励自己珍惜时光,选出“恨水”作了笔名。他写的《金粉世家》等名作广泛流传后,“恨水”广为人知,其本名和其他诸多笔名(如哀梨、旧砚、画卒、报人等)倒归于湮没。

张恨水天生属于书的世界。他很早就开始阅读,且嗜读,十岁上下已积累好几箱子的书,十二岁就写武侠小说,十三岁能依平仄作诗。他早年求学时悬梁刺股,成年后也手不释卷,即便在战时躲警报也会带本书。出于对韵文学的喜爱,他积年累月细心体会,深得要领,顺手就来。据其女儿回忆:“《金粉世家》《春明外史》,诗词颇多,都不是先填好诗词,再编写小说,而是每天或几百字或几千字照旧写下去,轮到写诗,就做一首诗,轮到填词,他就填一阕词进去,百万字的小说,一气呵成。”

张恨水一生写了百余部小说,以作品多产出名,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张恨水以小说家名世,但他从不以此自命。无论家里家外,他都以“编辑、记者”确定自己的身份。“写小说是因为职业的关系要为报纸补空,另外也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不写小说,只靠当编辑的那一份工资不够生活。”

不过,张恨水毕竟写了那么多小说,实在回避不了“作家”称呼的时候,他说自己只是个“业余小说作者”,此外他还有持久而深入的研究兴趣。为研究历史和韵文学,他搜罗有大量书籍,“天天在家阅读”,曾作为主要发起人筹创中国韵文学会,还“在暮年发奋要读完有2000多本线装书的《四部备要》”,并打算写出历史或韵文学方面的专著。

对这些知识领域,张恨水是真心喜爱,全无功利心,更不事张扬。据其女儿说:“成年以后,他很少看小说,也很少看文艺评论的文章。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和韵文学。”他的书桌上常年堆着热衷研究的诗律词谱、历史传记、画论字帖等。

每到秋初,张恨水都会督导儿女们晒书。在其指挥下,地面铺上席子、帘子、木板,书被一摞摞抱出,平铺其上,阳光满天书满院。如果有比较好的文化环境与身体条件,这些书中的丰富素材本可以支撑他写出多年研究心得与发现,让读者看到另一个张恨水。遗憾的是,因为政治运动不断,他的身体也不好,专著没能如愿完成。言及此,张恨水自我解嘲说:“我注意研究的东西没有什么结果,写小说反而为人所知。”

张恨水写小说,固然是为报纸所需,贴补家用,内容上却体现出家国艰危时代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道义,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深刻观察。有学者利用国内外相关材料对其作品深入研究后说:“张恨水先生是民国初年至民国四十八年间写作不辍的作家,卅余年来共有著作百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总目录内,尚有六十余种书目可查,其著作内容涉及民初社会实况——《春明外史》,北京名伶——《斯人记》,阀阅世家的兴衰——《金粉世家》,秦淮河畔歌女故事——《秦淮世家》,北京鼓姬的故事——《啼笑因缘》,小市民的生活——《丹凤街》,抗战事迹——《虎贲万岁》,战时首都诸般怪状——《八十一梦》 ……”这位学者由此认为,过去硬把张恨水归入“鸳鸯蝴蝶派”,不公平。

尤其是《八十一梦》,直接讽刺和揭露当时的官场,把前方烽火漫天和后方生活糜烂的对比暴露出来,嬉笑怒骂,淋漓尽致。为此,张恨水受到特务的注意,信件被查,人被跟踪。虽有被捕之险,他仍撰文继续讽刺批评,这绝非鸳鸯蝴蝶所能担当。

当然,就艺术成就说,张恨水并不把这类政治性较强的小说作为代表作,也不指望以此邀功。1955年全国政协开会,沈雁冰向毛泽东逐个介绍与会作家。沈雁冰在旁说,某部作品就是张恨水所写。张恨水立即表示:“那不是我写的。我写的是《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另一次,张恨水头一回见女婿,女婿说读过《啼笑因缘》,张即说那本书写得不好。女婿问哪本好,他说“可以看《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可见他最看重这两部小说。

5月18日是张恨水先生诞辰120周年,他终身从事新闻工作,1919年起先后在京、津、沪、渝多家有影响的报社担任编辑、记者或主编。1949年应邀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被聘为文化部顾问。东方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晴耕雨读》一书中,对他的一生做了客观的评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