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第十三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在郑举行
坚定不移打好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爱之城:文明之花次第开
豫沪合作再结硕果 我市签下5大项目
省会百余考点周边 高考期间严禁施工
抓牢抓实脱贫攻坚 档卡规范整改工作
市政协召开 双月协商座谈会
全省高中阶段今年计划招生120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爱之城:文明之花次第开
青年教师宣誓加入志愿者队伍(资料图片) 记者 丁友明 摄

本报记者 裴其娟

盛夏的郑州,几件暖心故事在大街小巷传扬:

母亲节当天,绿城“羊肉哥”孙合理和妻子在自家烧烤店举办“爱心羊肉大派送”,将200斤“爱心羊肉”分发给现场的环卫工、残疾人、低保户家庭代表和志愿者。

二七区张李垌村村医张社军,40年坚守,无数次翻山越岭,用独臂扛起千人安康;寒来暑往,病人们来了又去,他还在村卫生室里默默坚守。

高位截瘫19年、全身只有头部能动的朱春雷不言放弃,他坚持看书,给几个孩子辅导功课;一帮同学陪他康复、每年集体给他过生日、周末带他游玩。

…………

类似凝聚正能量的好人好事,近年来在绿城层出不穷,郑州也被誉为“大爱之城”。而这一切,都与我市持之以恒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密不可分。

郑州市2000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评选为全国文明城市,并于2014年再度蝉联荣誉称号。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龙头”工程,着力探索文明城市创建的长效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出台多项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培育郑州好人的土壤,形成了郑州好人层出不穷、社会正能量不断集聚的文明氛围。

民生工程 构建国际大都市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能更好促进精神文明。

郑州市不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公共财政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3年来,全市民生支出总计457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郑东新区、上街区、高新区、中原区、金水区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全市城镇化率达71%。

生活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老百姓出行也越来越方便:郑徐高铁通车运营,郑万、郑合高铁加快建设,郑济、郑太高铁开工建设,“米”字形高铁网加快成型;新郑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货运量45.7万吨,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强化;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投入运营、城郊铁路一期和1号线二期开通试运营,运营总里程达到93.6公里;中心城区“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

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倍增工程,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提高到70%;新建或改扩建城区近77所中小学,新建幼儿园87所,有效缓解市区入学难问题;建立“片医”负责制,建成15分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圈;生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高标准建设生态廊道3588公里,绿化面积3亿平方米;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63万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0多亿元,带动社会各界共投入资金20余亿元,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800余个。

春风化雨 “大爱之城”好人多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我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语,似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熏陶出一批批文明的市民。

近年来,全市共投资1亿多元,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41个,主题广场30个,主题社区99个,通过公益广告、媒体宣传,修订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中心组学习、党员教育、干部培训等,提升党员干部党性素质,全方位叫响“24个字”,使之融入市民生活。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中国人物、文明市民等各类先进典型的推荐、评选、表彰、宣传、学习工作。有6人获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49名个人、2个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9个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有6个组织、个人及项目入选中央文明委全国最美志愿服务“4个100”,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连续3年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郑州被誉为“温暖之城”“大爱之城”。

(下转六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