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力攻坚 服务发展
落实责任创新举措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确保项目建设任务双过半
学用结合 推动“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学习
全员出动精准发力持续整治市容市貌
严抓工地扬尘整改达标
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
非遗文化进校园 民间艺人教绝活
央视展播我市小学生拍摄纪录片
自编自演节目 共建和谐社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央视展播我市小学生拍摄纪录片
片名:《走近破烂王》,由中原区桐淮小学三名孩子历时近一年创作完成

本报记者 孙志刚 通讯员 杜慧丽 刘慧霞

孩子用一双无邪的眼睛打量世界,那双清澈的眼睛呈现了一片澄明的天空,湛蓝明净。

中原区桐淮小学12岁的刘尚泽翔和11岁的吴家昇、王涵三名同学,把校本课程关注的目光投向废品分类回收,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对郑州废品回收行业进行调查。肩扛摄像机、手拿话筒,有板有眼地像记者一样,走近“破烂王”,采访废品回收现状,提出疑惑,分析当前废品分类回收存在的问题。这三名小学生的做法引起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关注。

央视展播桐淮小学纪录片

5月13日,《走近破烂王——关于废品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进行展播,也成为《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众多成果中的一部。

该纪录片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收废品的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展开了调查,展示了中国“破烂王”在垃圾分类回收上的特殊作用。同时也提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势在必行。

一部近8分钟的纪录片,耗费了三个孩子和指导老师近一年的心血。拍摄制作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增强环保意识的过程,通过该部纪录片,传递出一个环保理念:“垃圾是放错位置的宝贵资源。”

5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桐淮小学见到三个参与纪录片创作的孩子和他们指导老师时军风,他们还都沉浸在兴奋之中。“这部纪录片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我们也很惊喜,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让孩子们信心爆棚。”桐淮小学校长胡秀春说。

据时军风介绍,当初提出关注废品分类回收话题是三个孩子,根据校本课程安排,每个班级都可以自己根据爱好制定校本课程的选题,当时刘尚泽翔等三人小组提出想做废品分类回收这个主题,得到指导老师同意后,即开始实施。从创意思路、脚本,到组织素材拍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进入实施阶段。

施巧计接近废品收购站

对于三个年龄在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拍一部纪录片并不容易。一开始凭着一腔热情,可真到拍摄时困难重重。

“我们去拍收废品的,人家总躲着,不让拍。”刘尚泽翔说。为了取得收废品的信任,这些孩子把自己家里的塑料瓶、纸箱等收集起来,找来收废品人员来收购,利用这个过程拍摄镜头,收集素材。

拍摄的关键阶段是找到废品站,废品站大多不允许拿着摄像机拍摄。刘尚泽翔就自己用零花钱买着水果,提着礼物找到淮河路与嵩山路附近的一家废品站,最终才得以拍摄到废品分类处理的镜头。

收获多个大奖各界点赞

《走近破烂王——关于废品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在国际、国内的科技大赛中都获得了大奖。在2016“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中,获得一等奖和“科学万花筒”选题提名奖;在2016美国波士顿“第一届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中,获得优秀科学微电影二等奖。

5月13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进行展播后,专家点评道:“废品虽是小事,但却是大话题,每个国家都在做。孩子们从走近‘破烂王’到互联网+垃圾分类,发现问题后不断地去解决问题,这种不屈不挠的科学探究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环境科学博士、生物学教授姜冬梅看过这部纪录片后感言,许多人都在指责中国的垃圾分类回收问题,认为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分类回收就是一种落后。但是,他们忽视了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回收早已存在。在中国有着这样一批人,他们的生计方式就是在完成了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他们就是收废品的“破烂王”。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原来如此》栏目制片人薛建峰、《小学生学习报》总编辑吕萌等知名教育方面专家对此予以点赞。他们表示,孩子们关注环保问题,并付诸行动,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据了解,中原区桐淮小学是一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曾获得“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的殊荣,也是最早和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携手开设《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的学校之一。桐淮小学的优秀科学微电影作品层出不穷。《毒电池的危害——关于废旧电池对大蒜生长影响的研究》等作品也在国际、国内的大赛中获奖。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