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打好“四张牌” 河南更出彩
安置房里的新生活
多点发力推进“健康郑州”建设
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工程 二七区段预计月底前将完工
全市麦收逾七成
金水抢抓有利时机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苑陵故城遗址 公园芳容初现
三种方式举报 高考违纪舞弊
京豫20所高校“一对一”牵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安置房里的新生活
安置房建设,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本报记者 裴其娟

住上设施一流的社区楼房,孩子就近免费上好学校,怀旧时还能到村史馆瞅瞅……高新区枫杨办事处大谢村村民这两年的日子,过得让城里人都羡慕。

村民们说,这都得益于“全域城市化”。

日前,记者走进大谢村安置小区,在村民郭新科家中,看到水、电、气、暖等配套设施、现代化家电家具一应俱全。郭新科告诉记者,他家在村庄实施改造后分到了5套房子,孩子就近与城里孩子一起上小学。“说实在的,现在的生活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

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2015年安置房交付使用后,每户村民平均分到了500平方米住房,除了自家住,由于靠近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房子也不愁租。这还不算,村里通过改造还拥有了近两万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刚刚签订出租合同,很快就有每年1300多万元的收入,到时候,村里将对村民的暖气费给予40%的补贴。

而在村民安置房一旁,则是布置一新的大谢村村史馆:1700平方米的两层楼,二楼布置着党建展板、先进村民事迹展板,一楼收藏着承载村民生活记忆的老物件儿,有犁耙、独轮车、锄头等农具,磨盘、升、斗、草帽、大锅台等生活用具,八仙桌、太师椅等陈设。 “这都是村民家中原有的东西,搬进新楼后没地儿放,扔又舍不得。村庄改造时,为了给村民留下念想,特意对这些老物件儿进行了收集。在安置房建设时,专门规划建设了这幢两层楼作为村史馆,既让村民记得住乡愁,又通过新旧生活对比,使村民感受到发展的成果,珍惜眼前的生活。”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

据了解,村民回迁后财产性收入大大增加,享受到村里负担医保、停车位免费等发展红利,子女与附近城里孩子享受同等教育、医疗机会,在物质上有获得感的同时,精神也从办事处开展的孝道文化、和谐邻里等活动中得到升华,他们正在融入城市新生活。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推进,提出了“居住安全、配套齐全、管理有效、环境美化”的棚改工作目标,并逐步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而安置房建设和群众回迁则是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工作,也是当前我市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

来自郑州市城镇办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开工23个安置地块、161栋楼、319.68万平方米。续建项目新开工18个地块、127栋楼、213.16万平方米。共有13个安置房项目实现群众回迁,新增回迁安置房面积84.56万平方米,新增回迁群众15732人。截至目前,累计已交付回迁安置房3391万平方米,回迁群众76.87万人,占动迁群众总数(155万人)的49.9%。

目前,我市正在克难攻坚,强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年底前,中心城区计划再开工安置房项目65个,再实现群众回迁安置房项目31个、回迁群众9.07万人,2018年安置任务大头落地,同时按照《安置房建设品质提升工作要点》等要求,不断提升安置房品质,配套建设安置房道路和供水、供电、燃气等设施,确保建成“安全、节能、环保”、配套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型社区,为郑州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奠定基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