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碾 转
母亲的杏树
明月别枝惊鹊(国画) 孟超
溪山积翠(国画) 赵大海
《孤独六讲》
那盘圆月
犹记那年高考时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碾 转

♣ 逯玉克

每到麦黄时节,伴着布谷鸟的鸣叫和苦楝花的绽放,乡下就会有一种独具风味和时令特色的小吃。

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记载了它的做法:“取其粒之将熟含浆者,微绉,入磨下,条寸许,以肉丝、王瓜、莴苣拌食之,别有风味。”

我们叫它:nianzhuan。之所以打成拼音,是因为我至今也不知道它的确切写法。

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曰:“小麦登场,玉米入市。蒜苗为菜,青草肥羊。麦青做捻转,麦仁煮肉粥。”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曰:“来牟之外乡人,有所谓雅麦者,先半月熟,专为作碾转之用。”清代燕归来簃(yí)主人在《燕市负贩琐记》中曰:“捻捻馔儿。”

“捻转” “碾转” “捻馔”,哪个更恰切些?不知道。但我知道,它的诞生,是缘于饥饿。

农历四月是美丽的暮春时节,却也是个青黄不接的饥饿季节,那时,乡下庄户人家好多都处在旧粮将尽而新粮未熟的粮荒中。一些缺粮的人家只好寅吃卯粮,割一捆将熟而未熟的麦穗,烧个半熟或在笼上蒸熟,在簸箕上搓去糠皮后,在石碾上碾轧成细碎的条条,然后配上青菜,拌上蒜汁、香油、芝麻盐,一来果腹,二来尝鲜,这就是“碾转”。

这种习俗起源于何时?没有考证过。洛阳曲子戏《包公辞朝》中有这样几句唱词。“五月芒种人倍忙,男女老少上南岗。割一捆新麦吃捻馔,接着又过五端阳。”

碾哟那个转。旧时,乡下随便哪个村子没有几盘磨盘和碾盘呢?村中空地上,一棵苍劲的大树,树下一盘用石块支起的磨盘或碾盘,不远处的农家,墙外一堆柴火,房顶一缕炊烟。这幅图景,几乎成了乡村的标志。

后来磨面机的问世,使得那些偌大笨重的磨盘废弃成小孩玩耍的场所,但至今没有什么机械能加工碾转,所以碾盘还在用。碾盘什么样?两块直径约一米、厚度十厘米、刻有规则凹凸条纹的圆形石头,上下两扇摞在一起,中间有轴相连,上面那块一侧或两侧有棍可推转。在两扇石块的挤压转动中,从上面石块的小圆洞漏下的麦粒,被碾成一两寸长的细条条,随着碾盘的转动簌簌落下,散发着新麦的清香。那细条是从碾盘里转出来的,乡下人都叫它“碾转”。

一句话:碾盘是一种将快要成熟的麦粒加工成“碾转”的古老工具。碾盘起源于何时?不知道,但关于碾盘的传说却极为久远神奇,居然久远到伏羲时代,居然神奇到伏羲兄妹身上。

碾转,其实是一种很是粗糙的食物,你想啊,用那种原始的石磨是没法除去麸皮的,甚至连麦糠也没除净,它性暴,遇水即胀,还有些剌喉咙,是不宜多吃的,但在那个饥馑的年代,这早已和早春的野菜、仲春的榆钱、晚春的槐花一样,成为一种难得的美味了。

在两扇石磨的重压转动中,将熟而未熟的麦粒被碾成了碾转;在日月天地的磨盘中,庄户人家的日子被挤搓成过往的记忆。碾转那涩涩的滋味,其实就是童年的滋味,乡村的滋味,过往岁月的滋味。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