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点笨功夫
没有文凭的梵学大家
四十岁的儿子
突发耳聋可能是 脑血管报警
朋友四型
庆亲王为何高调贪腐
青藏高原最适合 下一代农业
岁月的模样
文学名著中耐人寻味的开头
文人相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没有文凭的梵学大家

张萌文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祖籍安徽寿县,生于江西。中学一年级就失学。1930年,他到北平求学。1935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靠自学掌握了多门外语,并开始了翻译和写作,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

玄奘似的求道精神

1941年,金克木远赴印度,虽然并非重走法显、玄奘之路,却体现出了相似的求道精神。

金先生经缅甸到印度,在加尔各答游学,兼任《印度日报》及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度语和梵语。

金克木曾来到佛教圣地鹿野苑,他“住香客房,与僧徒伍,食寺庙斋,披阅碛砂全藏”。他又随名师乔赏弥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开始了对梵学的研究。他的学生郭良在回忆中谈道:“金克木先生40年代游学印度五年,按印度传统的口耳传授方式,拜名师乔赏弥学习梵文、巴利文。金先生一辈子都对他的老师缅怀于心,总是以崇敬的口吻谈及他的老师。”

1948年后,金先生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随后娶历史学家吴于廑之妹为妻。他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在北京大学,金克木同季羡林一道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梵文、巴利文学者。

名副其实的梵学大家

金克木是举世罕见的奇才。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这种语言天赋在中国学界除陈寅恪外罕有其匹!难怪有人说他是“钱钟书先生去世后,中国最有学问的人”。

金克木学贯东西,知兼古今,学术研究涉及诸多领域,自己在生前也自称是“杂家”。他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金克木一生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著作。

摘自《扬子晚报》

梁实秋先生的幽默

戴永夏

有“神医”之称的晚清医家王敬义是梁实秋的好友。他每次离开梁实秋家的时候,总要偷偷地在其门口撒一泡尿,梁实秋对此一直装作不知。有一天,王自己憋不住了,便自我曝短,但又自鸣得意地问梁实秋:“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吗?”梁微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了,因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这回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从中可以看出梁实秋的机智灵活和他对人的宽容大度。

与对别人的宽容相反,梁实秋对自己就有点“苛求”了。他常常在幽默的谈话中贬低或嘲讽自己,从中表现出他做人的谦虚和低调。  

梁实秋毕生致力于莎士比亚的研究,花了三十多年时间把《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毫无疑问他是这方面的绝对权威。有一次,在朋友为他举行的“庆功会”上,他却极为谦虚地说道:“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果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

第二,他必须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作性工作了。

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

对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梁实秋也能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不过他不是剑拔弩张地口诛笔伐,而是绘声绘色地暴露写真,让人从忍俊不禁中分清美丑,得到教益。譬如,有人在影剧院看电影时,常旁若无人地抖动大腿,令人生厌。对这种不守公德的现象,梁实秋写道:“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旁若无人》)这种诙谐幽默的讽刺,如绵里藏针,笑里藏刀,常常会收到比声色俱厉的批评更好的效果。

摘自《思维与智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