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世人饮食几知味
弦凝声咽处 深情一万重
语必关风始动人
《我和我的爸爸》
湖山清远(国画) 杨俊甫
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名白日悬(书法) 韩湘人
每天和树坐一会儿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世人饮食几知味

♣张富国

读宋诗才发现,醢仍是宋人常用的调味品。“醢(hǎi)酱点橙薤(xiè)”,陆游用肉酱、橙汁拌薤菜,鲜香、酸甜、辛辣,原味具存,应该是下饭的尤物吧!号称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比陆游大120多岁,也有“今令智者以智取,即见蚳醢传太宫”的诗句,把蚳醢——蚂蚁卵做的肉酱传送太庙,来庆贺灭蚁的喜讯。恭敬自不待书,但这腌制的蚂蚁卵酱,酸的?香的?我想,现代人不敢恭维,也不会轻易下口。

这种体悟,在清代文人博明的《西斋偶得》里,找到了答案,“《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确实,复杂的味道,很难表述;勉强为之,也有堂吉诃德斗大风车的感觉。所以,“全不知何味”是必然的。况且,彼世彼地的食材,没有品味,哪敢妄自揣度?!

酸辣苦甜咸,这些原味,每日都会如期而至,分辨起来并不难。但要知味,真的不容易。应了一句话,“人莫不能饮食,鲜能知味也”。易牙除外,淄水和渑水,混合后还难分清。春秋五霸齐桓公的这位厨师,“尝而知之”,辨味能力惊人,人称“厨师之祖”。后人撰写食经之类的作品,常常托名易牙,《易牙遗意》《续易牙遗意》,以示知味而已。

味是饱腹的回音。吃东西,饱腹,更是咀嚼美好,鼓腹而游最理想。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并非安贫乐道,随遇而安而已。病后的杜甫拜访好友王倚,朋友款待他,“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集市上赊来的香粳米蒸好,佐以咸菜和萝卜,配上猪肉,杜甫竟吃得翩翩起舞!陆游坚持每天喝粥,“只将食粥致神仙”,助寿85岁;“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多做些家务,活络筋骨;“作废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干些拾柴割草的体力活,最易行的长寿法!“蜀中无大酱,料花胃先逢”,三国时期,蜀道难以上青天,面酱难以运达,知味者用花椒大料充数,竟吃出一片火锅天地!

味是舌心的合奏。孙中山先生说,“悦目之画,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可见,“日夕猿鸟合,觅食听山钟”的意境,需要静下心来,舌心共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摆上米酒,却品得如春的友情!味生美好,味蕾的鉴赏,升华到“美味”“情味”“韵味”“余味”“意味”的时候,高雅优美,陡然跃升为价值。绍兴寿镜吾先生的三味书屋,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无味更是人生极致。“道味在无味,咀之偏到心。犹言水有迹,瞑坐万松深”,明朝“前七子”之一的谢榛笑谈,恬淡无味,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味道。难得之货、靡靡之音、山珍海味,养目之流,不能感心。“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味的极处,只能是“无”,一种“大有”——不以物喜,不为物役。只有“无”,才能不为己悲,宠辱不惊。晋人王弼自得无味之乐,“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看上去什么都没做,无形之中,一切皆成。

“世人饮食几知味”,确实,不是所有的人,耳濡目染就食髓知味,有些忘性可以理解;但是,不知味,必忘形,“眼底古今复泾渭”,知味力行,事业必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