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母亲和鞋
我的大学老师
青山绿水人家(国画) 李业茂
做最好的自己
《内 线》
天清气朗(摄影) 吴建国
爱情向左走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的大学老师

♣ 李智信

赵德润老师教我们古代文学课,哪年到的商丘师范专科学校(今商丘师范学院)我不甚了解,只晓得他是登封人,高大的身材,一副和善的面庞,戴着白色塑料框的近视镜,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赵老师给我较深印象的主要是他治学的严谨、生活的简朴和对感情的珍惜,以至我们毕业的30多年里,与赵老师仅有的几次见面中,他的这些特点都鲜明地树立在我的面前,感觉愈来愈清晰。

当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求学给老师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功底,即便如此,赵老师每次授课前都要进行严细认真的备课,而且要做试讲。有一天晚上自习课,休息时我在走廊路过中文科办公室,隔着玻璃看到赵老师一个人站在办公桌旁,面对着洁白的墙壁,口吐有声,手掌不停挥动着,像着魔似的在那里试讲。我有些被震撼了——难怪老师的授课那么引人入胜。

赵老师给我们讲课都是提前进入教室,就像演员提前一步去暖场。上课铃声响了,他走上讲台,翻开平展的教案,板书上要讲的题目,右手伸开五指捋一下耸立的短发,便开始了忘我投入的讲授。“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老师抑扬顿挫地背述着屈原的《离骚》,阐释着其深刻的内涵,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讲到此处,赵老师眼镜框抬起,向窗外的远处望去,那凝神静思的神态宛若汨罗江边忧国忧民的屈大夫了。

尤其令我们难以忘记的是赵老师讲授孔稚圭的《北山移文》。他背述了原文中描写假隐士刚上山“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而一旦“鸣驺入谷、鹤书赴陇”,便马上“形驰魄散、志变节动”之后,双手比画着讲道:这些人刚一进山里的时候,自命清高、嘲笑权贵,不愿出仕,等到皇帝的聘书一下来,衣服顾不得穿整齐就往门外跑,说:“去他的,走,当官去……”活灵活现,令人击节。所以同学们私底下都说,每次听赵老师的古文课,简直就是一场美的享受。

赵老师简朴的生活时常令我们感动。赵老师教我们课时人正中年,爱人在距学校三四公里外的地区中心医院上班,四五个孩子都在求学年龄。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他们夫妇的工资都不高。赵老师骑的是一辆有些破旧的羊角把“28型”自行车,每日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晚上常忙到很晚才回去;穿的衣服每进入一个季节基本都是“老一身”,尤其夏天的“的确良”白上衣、黑裤子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周一到周末,天天穿着它。课下才听说,原来赵老师是晚上把衣裤洗了,早上晾干了穿上再来上课。同学们知道后心里都酸酸的。有一次上课,坐在前几排的同学发现赵老师裤子腿张开了一条口子,一走动忽扇忽扇的,可老师像不知道似的依然娓娓地授课,有的同学捂住了嘴想笑。下课后班长跟着赵老师到了办公室,回来同学们才知道,赵老师是上午第一节课,天不亮就来学校准备,因眼近视厉害,路上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划破了裤子,小腿也受伤了,可他坚持着像往常一样把课讲完,不想让同学们看出来。

赵老师对亡妻的怀念让我终生难忘。1986年的一天,我毕业到外地工作三年后到商丘出差,办完事突然特别想回母校,特别想看看教过我的老师。于是下午便向母校走去,到了学校就打听赵老师在哪儿。

我那时在班里虽不是个出众的学生,但毕竟离校时间不长,赵老师还是记得,不过老师这时已是学校副校长了。我在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欲告辞。老师问我住在哪儿?我说准备找个招待所。老师不让,说“跟我住家里,我一个人,宽敞”。我正纳闷儿,不一会儿,老师就带我来到了他的住所——一排平房中的两间通房。老师告诉我,他的爱人患病去世了,孩子们都在外地上学,他平时就一个人住在学校里,这样工作方便。打开门我们进去,屋内一张书桌,地上一个支着烟筒的煤火炉,里面靠墙放着一张大床。老师拉开灯,床头上的一个木盒子一下把我惊呆了——那分明是一个骨灰盒,上面贴着一张照片。我愣在那里不知所措,老师说:“她照顾家、带孩子,吃了不少苦,可惜走得太早了。我不忍心她一个人孤单,就放在床头上一段时间,好陪陪她。”说着,老师眼里溢出了泪花。

自那次在母校和赵老师分别后,转眼已过三十年。其间有过两次与老师的团聚,都是我们班在商丘聚会邀请老师参加。第一次是1999年9月,老师当时退休时间不长,身板挺直,与我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第二次是2013年4月,赵老师年届八十,行动已经不便,但在同学们的搀扶下仍坚持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足见他对学生、对我们这个班的关心。老师落座后一讲话,像换了个人,思路清晰,吐字准确,依然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当年的课堂上,令我们感动不已。

这就是我大学时的第二任班主任赵德润老师。人如其名,“德行润泽万物”,“以德行启发教育人”是老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这些学子们对老师永久的敬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