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3版:一雁横空天更好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开放创新 动力强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开放创新 动力强劲
郑欧班列已成为“一带一路”上最活跃的铁路物流载体和陆上贸易通道
跨境电商“郑州模式”叫响全国
智能终端产业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本报记者 王红 张倩

郑州,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她是中原名城,四方辐辏,通达天下;她是古老商都,千帆竞逐,蓄势蝶变……

盛夏的郑州,空气炽热。而这份热度,正如这座城市开放创新的步伐,洋溢着勃勃生机。

千年商都

又添“国际范儿”

2016年1月6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进入国家综合试点;2017年4月1日,河南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郑州,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中部内陆城市,正以奔跑的姿态开启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的崭新时代。

身处内陆,领跑全国,郑州跨境电商成为郑州对外开放发展最崭新的名片之一。首创地电子商务+保税中心+行邮监管的通关监管模式,在全国得以推广;“关检三个一”“查验双随机”“跨境秒通关”成为行业模板,跨境电商“郑州模式”叫响全国。

目前,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已吸引入驻备案企业1359家,搭建起跨境电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链。进口商品来自全球55个国家,出口商品发往77个国家,通关效率达到每秒500单,并取得了“累计单量破亿、税款破十亿、交易额破百亿”的骄人业绩。

随着活牛、水果等各类功能性口岸的集聚,在郑州吃到新鲜的新西兰肥牛、美国车厘子已不再是“奢望”。

2016年6月21日,第一批次158头屠宰用牛搭乘大型货机抵达郑州机场,标志着澳大利亚进口屠宰活牛指定口岸正式启动;2016年8月31日,郑州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在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海关监管区开工建设……目前,我市已成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

发展口岸经济,郑州永不止步。“十三五”期间,郑州将依托航空、铁路口岸,借助国际国内沿海资源建设内陆“无水港”。

创新孵化

“孵”出硕果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保持一座城市拥有持久竞争力的秘诀永远是技术创新与优秀人才。

统计显示, “十三五”期间,郑州计划建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95万人,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6.5万人。

政策是人才引进的先导。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从中原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征程中,郑州市将人才引进培育的重点定位在具备海内外创新创业经历、国际化视野和持续创新力,具有国内外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成果的标准上。

围绕这一目标,2015年7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等“1+7”政策体系,推出独具特色的“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即用5年左右时间投入40亿元,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和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七大服务业支柱产业,促进人才流、资金流、项目流、技术流良性互动,有效提高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

广纳贤士,郑州有海纳百川的气魄。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政府投入2.63亿元,带动企业及社会投入4.6亿元,引进人才(团队)101个,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22人,海外领军人才48人。全市目前已建立院士工作站79家,柔性引进院士86人,拥有常驻“两院”院士13人,“千人计划”专家42人。

通过高端人才的聚集效应,郑州的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加速成长。截至目前,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达到6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200家,培育上市企业及新三板上市企业174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51家,其中国家级18家。

枢纽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每天,郑州机场的货机坪都处于忙碌状态,一架架的全货机满载着中高端货物呼啸来去。以郑州机场为中心,郑州已成为中国空运进口水果、海鲜产品、肉类主要集散地和分拨中心之一。

作为我国“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郑州大型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成效显著:成功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开通郑州—温哥华首条洲际直飞国际客运航线、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深入实施、西部航空在郑州机场设立分公司、DHL国际货物转运中心投入运营……目前,郑州机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及东亚、东南亚主要城市以及连接温哥华和迪拜的航线网络。横跨欧亚美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成为中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门户。

“空中丝绸之路”发展蒸蒸日上,陆上丝绸之路发展也“不甘示弱”。中欧班列(郑州)再创佳绩,实现了每周“去五回五”双向常态开行,总载货量、货物种类、合作伙伴及业务范围等综合实力在全国中欧班列中保持领先。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对于郑欧班列来说,有了郑州这个支点,不仅撬动了省内大部分货源,而且辐射韩日等亚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带一路”上最活跃的铁路物流载体和陆上贸易通道。向东与沿海港口、韩日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空铁、海铁联运,向西辐射哈萨克斯坦、蒙古等亚洲国家和波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奠定了郑州内陆主要货源地节点和铁路枢纽节点“双节点”城市地位。

今年,郑欧班列计划每周去程开行6班、回程6班,年内计划开通总班次将会达到500班。

城市发展迎来“核动力”

开放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动力”。2016年5月27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揭牌,这意味着未来郑州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也给这座城市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短短一年来,郑州以建设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3.7万件,增长43.6%,专利授权量1.8万件,增长11%,均占全省的3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7件,是全省的3倍多。其中:示范区专利申请量1.8万件,专利授权量1.2万件,示范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

不仅如此,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65家,占全省的46%。核心区郑州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部分关键指标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上升至第7位,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2位,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上升至第7位,在2016年科技部发布的高新区孵化培育能力评估中,郑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二。

未来取决于当下。因此,郑州聚焦下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手机)、超硬材料等产业稳居国内前列,跨境电商领跑全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蓄势待发。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5年,我市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聚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培育一批居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新兴产业,创造一批引领全国发展趋势的自主创新成果,形成较强的全国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率先形成国内一流的政策先行先试区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