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裴其娟 日前,郑州将在航空港区规划建设23平方公里领事馆片区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在国际经贸、文化、政治交流方面将会更具魅力。 近来,国家政策“大礼包”不断落地郑州,包括国家中心城市、河南自贸区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相继获批,彰显郑州国际范儿的喜事在2017年一件连着一件,而这一切,源自我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打下的坚实基础。 以人为核心 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殷切期望和嘱托。而“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正是其中的一张牌。 近年来,我市把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各项工作的破题之举,连续多年排在年度重点工作之首。特别是进入2017年以来,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坚持“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深化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一枢纽一门户一基地四中心”建设,提升郑州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随着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按下快进键,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特征日渐凸显。 城市现代化 国际化亮点纷呈 今年以来,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化推进方案确定的898个重点工程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以轨道交通为引领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形成。强力推进“畅通郑州”新三年行动计划。郑州机场开通客运航线186条、全货机航线34条,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居国内机场第15位;货运量45万吨,跃居国内机场第7位。郑徐高铁、郑焦城铁、郑机城铁开通运营,郑万、郑太高铁加快建设,郑合、郑济高铁开工建设,“米”字形高铁网正式成形。轨道交通1号线运行安全有序,2号线一期、1号线二期、城郊铁路一期通车运营,运营里程达93.6公里、累积客运量超3亿人次,3号线、4号线、5号线、城郊铁路二期以及郑州市民文化服务中心地下市政交通工程加快推进。新开通快速公交线路2条,初步形成5主65支1092公里的快速公交网络,新开城市公交线路30条,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4%。东三环快速化(北三环至陇海路段)、西三环北延、农业路高架(嵩山路以西段)等重点工程建成通车,新建支线道路50条,中心城区“井字+环线”快速路网系统实现闭合。 大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截至4月底,已有13个安置房项目实现回迁,新增安置房面积84.56万平方米,累计交付安置房3391万平方米,回迁76.87万人,占动迁群众(155万人)的49.9%。年底前,中心城区计划再开工安置房项目65个,再实现群众回迁安置房项目31个、回迁群众9.07万人,2018年安置任务大头落地。围绕安置房建设,开工便民服务中心建设19个,累计开工101个。 城市功能和品质持续提升,奥林匹克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四个中心”建设15个项目全部开工。实施了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二砂文化创意园、百年德化文化复兴工程等四大文化片区建设。 县域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 水电气暖配套齐全的楼房,路平灯明水通的县城道路,方便干净的公交车辆,方便实惠的大型超市,如今,这些方便的配套生活设施,在新密、荥阳等县级城市已成为标配。 县城是现代城镇体系中的关键节点,也是郑州都市区重要的卫星城。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五个县(市)以县城建设提质工程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做好空间、产业、生态、文化等建设工作,打造资源集约、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新型城市。首先按照“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的要求编制各类规划,科学确定发展规模,优化城区空间布局,以城乡总体规划为纲领,以城市设计为指引,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为具体依据,引导县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有序推进。其次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统筹产业聚集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街区、农业生态园等空间布局,强化产城融合,增强县城人口、产业的聚集功能。此外,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这个县城建设提质的关键,坚持把县城和中心镇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支点和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阵地。大力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全年计划完工135个基础设施项目,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5平方米以上,供水、供气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今年,五县(市)均开展了县城建设提质工程,共实施1030个项目,总投资738.5亿元。截至4月底,新开工项目217个,续建项目270个,共有487个各类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 发展中心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 中心城镇是城市向农村延伸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我市以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一体化。 目前,各县(市)已陆续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中心镇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支持中心镇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按照2020年将5个左右中心镇建成达到10万人以上规模的小城市,其余中心镇达到3~5万人规模的发展目标,积极培育综合实力和城镇功能“双强”的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今年全市18个中心镇共确定86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中心镇建设为载体的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此外,重点培养中心镇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提升中心镇的综合实力,带动周边乡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今年,我市还公布了第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培育试点名单。按照每个小镇完成不低于6~8亿元的年度投资,其中产业投资不低于60%。截至4月底,已完成第一批创建对象的专家评估审核及《郑州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导则》的编制。 同时,确定了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和自然生态风貌特色村,全市4个村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项目达18个,截至4月底,开工建设的项目村8个,共批复项目104个,开工43个。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