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6版:一杯先为祝东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产业发展 风生水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产业发展 风生水起
汽车产业势头强劲
信息产业发展迅猛
生产车间管理高效
郑州制造叫响全球

本报记者 侯爱敏 聂春洁

产业是经济的根基,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城市竞争力的最根本体现。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大事业中,产业是重要一环,更是强力支撑。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郑州工业走出了“高开低走、筑底回升、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强力支撑全市工业增长,成为工业发展中流砥柱。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效用显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主导产业

成为中流砥柱

去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成效明显。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底的2.1∶49.5∶48.4优化调整为2016年底的2.0∶47.3∶50.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工业发展中流砥柱。2016年,全市七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2.7%,较上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生物及医药产业、铝及铝精深加工、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业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市水平高出4.3、7.7、0.2、1.8、4.4个百分点。全市四大战略性产业共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4%,较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完成817亿元,增长15.8%,高出第三产业增速4.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郑东新区依托金融集聚功能区建设,金融集聚效应更加凸显。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11.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3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传统和产能过剩行业增速继续回落。全市传统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增幅较2015年回落7.9个百分点;全市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增幅较上年回落4.1个百分点。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模式,以网络零售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迅猛,全市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和网络零售快速增长。

政策东风持续扶持助力

产业发展的铿锵步履,离不开行业的自身努力,更得益于全市产业政策的东风徐徐。

作为七大主导产业之一,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我市培育产业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

今年5月,投资20亿元的上汽郑州基地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成功签约,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再添一员“实力猛将”。

近年来,郑州市牢固确立了汽车产业的战略支撑地位,不断加大培育力度,有力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日产、海马汽车、少林客车、上汽等整车企业6家,整车产能85万辆,宇通重工、郑州红宇、郑州宏达、郑州中美诺优房车等专用车企业10余家,产品系列齐全。还拥有汽车零部件核心配套企业150余家,初步形成了围绕东风日产、海马轿车、宇通客车和郑州日产的专项配套基地。形成了乘用车、客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2016年,郑州市整车产量已达62.5万辆,同比增长21.8%,产值突破1000亿元,汽车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约15个百分点。

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的背后,是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继2012年、2014年分别编制“郑州汽车城总体规划”“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发展专项规划”后,市政府先后出台《支持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汽车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做足了铺垫。

在政策支撑和引领下,其他主导产业的发展同样风生水起。

2016年,郑州富士康智能手机产量达到1.26亿部,在其带动下,郑州智能终端产业增速连年居全市各行业之首,贡献了全市电子信息产业90%以上的产值。统计数据显示,全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产值达到3104.7亿元,成为全市第一个突破3000亿元的主导产业。

2016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软件业务收入260亿元。全市现有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207家,累计登记软件产品2700余个。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占河南全省80%以上,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成为“郑州制造”中“常青”的高成长性产业。

战略机遇助推发展提速

前不久,一条喜讯再次燃爆郑州的朋友圈——国家正式批复郑州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伴随这一国家战略落地,我市产业发展也将再沐政策春风、开启新征程。

《郑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三年郑州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19年,我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规模总量保持中西部领先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方案》明确未来将做大做强三大战略性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到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4000亿元,汽车产业到2019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新材料产业到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培育发展三大新兴产业。到2019年,生物及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50亿元,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21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达到8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则要着力形成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为了鼓励企业一往无前开拓创新,我市出台了大力度的奖励扶持措施。

2016年年底印发的《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明确,鼓励发展大企业大集团,首次入选中国500强或在中国500强位次排名较上年前移5位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一次性奖励 100万元;对企业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的项目,按照国家资助的50%给予配套支持。《细则》同时明确了对企业开拓市场、创建名优品牌、产业招商、产学研等方面的扶持和奖励政策。

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4900亿元,增长33%;网络零售交易额735亿元,增长40%;宇通、海马、日产的汽车出口到东欧、南美、中东等国外市场;中铁装备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台超大断面马蹄形盾构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引进产业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团队)101个,带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领域和重点企业研发实力大幅提升……

国家战略助推,政府政策扶持,产业基础扎实,我们相信,未来的郑州,必将隆起一片产业高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