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9版:一年好景君须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改善民生 泽被万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改善民生 泽被万家
沐浴在阳光下的幸福童年
捧起明天的希望
唱出夕阳红
阿姨,谢谢您

本报记者 王红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勃兴之间,民生为大。

正因如此,市委、市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地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就业稳中有升、收入持续增长、社保日益健全……一系列民生项目相继“落地开花”,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在尽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郑州人正用“民生”着色,妙手绘制崭新而温暖的发展新图景。

贫困家庭

迎来脱贫阳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年底,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4800人、整村推进2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扶贫对象全部脱贫”,这是摆在省会决策者面前的一张“民生考卷”。

“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市委、市政府的承诺不仅掷地有声,并且成效明显:统计显示,2016年,全市脱贫3.39万人、退出贫困村119个,荥阳、新郑、中牟全部脱贫,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大头落地。

当然,出色的脱贫“成绩单”,离不开精准的扶贫模式——

为探索实践精准扶贫新模式,我市根据家庭人口数,一人一策;从“异地扶贫搬迁+发展产业、转移就业、低保兜底”等措施中,为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帮扶计划。

为解决“扶持谁”的问题。我市按照程序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做到既不让一户贫困户漏登,也不让一户非贫困户错登。

为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以建档立卡信息为依据,对现有贫困人口按照因病、因残、因学等10类致贫原因分类,将任务分解到相关行业部门。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机制。

为解决“阳光扶贫”问题。建立了政府与贫困户脱贫“双认定”机制,防止发生“被脱贫”“数字脱贫”现象;进一步完善了贫困户认定、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公告公示、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

澎湃的扶贫力量,让一个个贫困村、贫困家庭走出阴霾,迎来阳光。

就业开启幸福生活

民生为重,就业为本!饭碗,是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的支点。

“我有工作了!”今年5月,在社区的帮助下,失业近半年的汝河小区居民张未静走上交通协管员的工作岗位。虽然收入不高,但作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一份工作,就让这个彷徨无助的“零就业”家庭看到了希望。

其实,为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市委、市政府广开就业渠道,并针对不同的就业困难群体,开出不同的“药方”:

“4050”人员就业难,我市大力开拓公益性岗位、实行“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提高再就业各项社保补贴;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我市启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见习补贴,发放大学生求职补贴;

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难,我市启动“春风行动”,严打人力资源市场违规行为,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

无论哪类就业群体,没有一技之长,就意味着就业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我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环节:就业困难群体免费培训;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职业技能院校定向培训;农村劳动力享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条龙”,不断提高求职者的就业技能……

有的放矢的就业扶持政策,自然有效促进全市就业再就业,越来越多的郑州居民端上了新“饭碗”。统计显示,仅在今年前5个月,全市就实现新增城镇就业6.87万人,其中包括失业人员再就业2.0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0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402人。

“获得感”是民生改善的试金石

民生,和百姓的心连得最紧、贴得最近。没有了后顾之忧,郑州人的幸福感已化为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改善民生,不是口号,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为了能让百姓更多的分享城市发展成果,政府财政天平向着民生倾斜再倾斜。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全市公共财政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1031.2亿元、增长18.4%,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8%。

社保是民生之基,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

多年来,郑州市社保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更被誉为“郑州模式”。201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革社会保险经办体制,实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市级统筹。

不仅如此,为了让市民享受到更高水准的社保服务,我市还调整、完善了一系列社保政策: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统筹报销额度调高,门诊慢性病范围扩大;城镇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纳入职工养老保险范围;“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支付范围;特殊困难群里看病实行“兜底”帮扶……

统计显示,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实现并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28.8万人;首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21.6万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连年提标,全年保障8.8万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收入是民生之本。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14元、增长6.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6元、增长7.6%。

就医是民生之急,2013年,全市推动居民健康档案、病历和诊疗信息共享,方便群众就医;2014年,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增床位3362张;2015年,“郑州片医”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2016年,新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20个,新增养老床位2600多张。

安居才能乐业。作为保障体系的一个方面,房子可以说是百姓生活的落脚点。2016年,全市新开工棚改住房12.4万套,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5.2万套;落实公租房预分配制度,分配入住1万多套。

教育是民生之基。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9所;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6所,新增学位5万余个;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随迁子女新生入学5万余人。

与此同时,全市新建改建供水管网125公里,新增燃气用户12万户、供热面积1052万平方米;新建公共停车泊位7.1万个;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59天……

“获得感”是民生改善的试金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一个更加和谐宜居、更具幸福感的郑州,就在眼前。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