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5版:郑州日报社成立暨《郑州日报》创刊681/2017-06/30/T25/20170630T25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承·守望·耕耘·创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守望·耕耘·创新
——记郑州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
商代铜方鼎
商代青釉瓷尊
天工追梦——郑州古代科技文物展
郑州博物馆新馆效果图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刚刚在郑圆满落幕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中,百余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博物馆人齐聚郑州,就城市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各抒己见。而此次年会的召开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纪念“东道主”郑州博物馆建馆60周年。在研讨城市博物馆如何更好发展的同时,“寿星”郑州博物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全国博物馆人的极大肯定和关注。

硕果累累

“古代石刻艺术陈列”先后被评委1999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和19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

“郑州改革开放以来配合基本建设考古成果展”荣获2002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奖和2003年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综合效益奖”;

“天工追梦——郑州古代科技文物展”荣获2016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和第十四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

“古都郑州”基本陈列荣获2009~2010年度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和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展

博物馆非常重视文物保护的科研与实践工作,目前设有纸质文物修复室、青铜器修复室、陶器修复室、纸质文物科技实验室、青铜器科技保护实验室、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机房等,先后荣获“郑州市纸质文物修复重点实验室”“纸质文物保护河南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荣誉。

省科技攻关项目《新型机用书画黏合剂的研究》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成果;承担的河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项目《青铜文物保护的应用研究》荣获科技成果一等奖;科研课题“河南省文物系统纸质文物保护调研”获得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另有三个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全馆职工在《文物》《考古》《考古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200余篇;先后出版了《纸质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郑州博物馆文物精华》《天工追梦》等专著及图录20余部;组织参与河南省文物系统纸质文物调研,省市社科联、嵩山文明与中华之源研究会以及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等你十多个研究课题,并多次获奖。

默默耕耘中传承文明

作为郑州文物的“家”、极具区域文化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郑州博物馆肩负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多种职能,为世人架起了一座集中展示、传播古都郑州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文化桥梁。

“郑州博物馆创建于1957年,当时的名称为‘郑州市文物陈列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创建最早的地市级博物馆之一。”郑州博物馆馆长张霆介绍,成立之初的郑州市文物陈列馆展室仅有4间、职工仅有3名,陈列出土文物百余件,除日常工作外,还兼管着郑州商城的保护工作。在事业不断发展中,陈列展览、宣传讲解、文物管理、文物征集、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等工作逐渐开展,博物馆只能不断完善,1965年郑州市文物陈列馆更名为郑州市博物馆,郭沫若题写了馆名。郑州市博物馆建馆早期就多次被评为省、市文博先进单位,还在1987年全省博物馆系统检查评比中,荣获地市级博物馆第一名,业务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郑州市博物馆迁至嵩山南路168号,占地14.8亩,建筑面积8337平方米,总投资近4000万元,1999年12月28日新馆博物馆对外开放,“郑州市博物馆”更名为“郑州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打造精品展览 守望文明

记者了解到,除了数十次到瑞典、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参加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的境外文物交流展,郑州博物馆的藏品更多地向本地观众展示着郑州的历史与文明,基本陈列《古都郑州》,以郑州辉煌灿烂的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为主线,着重表现“郑州商都和郑州古都群”这一特有的标志性历史文化遗存,浓重地凸显郑州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国家诞生等领域所具有的鲜明特征,集中展示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和中国早期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展示郑州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窗口,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1999年新馆开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000余万人次,举办临时展览和流动展览近200个。

尤其是近年来,郑州博物馆策划的“我们的生活”“君子四艺——琴棋书画艺术展”“劳动的故事”“天工追梦——郑州古代科技文物展”“郑州市继往开来·百年文物征集成果展”等展览,把古代人物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更新了人们对博物馆展览的传统认知,也在阵列展览方面吹起了一股清新、“接地气”之风,深受市民欢迎……

“通过这一系列展览的开展,不少青年观众都被吸引到了博物馆参观。每逢节假日,年轻的三口之家、三五成群的学生团体比比皆是。”张霆深有体会地谈到,很多人过去一提到“博物馆”,就觉得高深莫测,只有先引起观众的兴趣,把他们吸引到博物馆看展览,才能慢慢养成他们的参观习惯,最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了解城市历史、知晓文物知识,最终增强文化自豪、提升文化自信。

郑州博物馆为适应目前观众年轻化的趋势,还加强了新媒体在参观导览、宣传展示和公众互动中的应用。率先开通“扫扫二维码,畅游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并提供语音导览,把博物馆里的“讲解员”随时“带”在身边。此外,还同百度百科合作组建了郑州博物馆百科数字博物馆,每件藏品均配有语音解说和文字介绍;推出了郑州博物馆“掌上移动博物馆”,可看、可听文物藏品3D展示及陈列展览展厅虚拟漫游……

尤其是在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开展的问卷调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使在博物馆举行的现场活动变成了“立体展览”,这些灵活丰富的推广形式,开创了“大数据”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创新社教服务大众

盲人“摸”文物学历史、体验型巡展进社区工地、小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博物馆日馆长为你讲“郑博”……提到郑州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的服务功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其中的每一处亮点,都令人如沐春风地感受到工作人员创新精神的“定制服务”带来的贴心与细致。

普通观众走进博物馆,最大的难题就是“看不懂”一件件凝聚着先民智慧、充满艺术积淀而又“沉默不语”的文物。讲解员,作为连接文物与观众的桥梁,其作用不容忽视。

在郑州博物馆,就有一支屡获省级、国家大奖的优秀宣教队伍,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讲解员先后在“卧龙杯”“商都杯”“嵩山杯”“大别山杯”等河南省讲解员大赛,以及“中国故事——优秀讲解案例”“延安杯”和“雷锋杯”全国讲解员大赛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名、优秀组织奖和个人一等奖的优秀成绩,有多人被河南省总工会和省文物管理局联合授予“河南省十佳讲解员”荣誉称号。“志愿者义务讲解活动”更是郑州博物馆讲解服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此外,为社区居民、工地民工、敬老院老人等场所,郑州博物馆还举办专题巡展,让他们在玩文物拼图、参观展板的过程中就体验了解了文物知识;“文博视窗进校园”中,郑州博物馆一年四期主题展览分别走进大、中、小学,定期更换的内容,使得“小窗口”展示出大文明;“无障碍工作室”里,残疾人也成为了解文物知识的主题,用手摸摸高仿文物,从纹路、造型里就“看”到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从常见的炊具到古代铜鼎,从现代酒瓶到古代双连壶——不同的形式、相同的用途,拉近了文物和百姓之间的距离,受益观众达200万人……

2016年5月,以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郑州博物馆开展的“馆长讲郑博”活动中,张霆担任“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中小学生讲解文物知识,将郑博的“服务”模式提升到人性化的新阶段。

文物保管“科学用心”

由于展厅面积或其他条件因素,除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宝贝”,博物馆往往还有大量“隐居”库房的文物,对它们的科学管理、保护,也是博物馆日常重要工作之一。

郑州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馆,目前有文物52468件,其中一级文物79件、二级文物238件,大名鼎鼎的青釉瓷尊、商代前期青铜方鼎、春秋青铜编钟、九鼎八簋九鬲两壶等,都可谓郑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对每一件文物进行信息数据采集、互联网展示;对残品进行修复等。”郑州博物馆保管部的工作人员介绍,2003年文物保管信息化后,馆里对5万余件文物一一拍照、登记建档,其中,不仅要对每一件文物从多个角度进行拍摄,对成套作品更是要全方位建档,一件文物留存的照片多的就达到20多张。

此外,温湿度监测、文物征集、文物修复等工作,也占据了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我们馆与郑州大学化工系开展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在纸质文物修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张霆介绍,博物馆联合省内一流专家、高校组建队伍,最终在2011年就拿到国家级修复资质,在省内纸质文物修复方面很快就一枝独秀,出版的 《纸质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就是这方面的成果与收获。

从鼎立中原到放眼世界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郑州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核心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交通枢纽,在谋划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新突破——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变革,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着手新建郑州博物馆:初步规划地面以上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功能更加完善、设施更加先进的“文博中心”项目已列入“郑州都市区建设五年提升规划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2016年在郑州西区“四个中心”的文博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将成为综合展示“华夏历史文明核心区”郑州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城市博物馆。

得知郑州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之中,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岚深感振奋:“郑州博物馆历史悠久,近几年来在我们专业委员会中表现十分活跃,尤其是在文物积淀、学术研究、公众文化服务等方面,都走到了全国博物馆前列,我相信有了新馆这座‘阵地’,郑州博物馆在未来还将大有作为!”

如果说,当下的郑州博物馆取“天圆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那么2019年即将投入使用的“文博中心”,无疑是放眼世界、辐射全国的“大手笔”。

郑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将充分发挥华夏文明核心传承区的展示平台作用,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文化亮点,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站在新的起点上,郑州博物馆新馆功能定位以符合新的发展理念、反映时代特征、凸显地方特色为基本原则,继续强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基本职能,进一步发挥其在社会公共服务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架起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公众互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动的桥梁,致力打造成为一座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和智慧型博物馆。成绩和荣誉都已过去,郑州博物馆将紧跟时代前进步伐,谱写新的精彩篇章!

原郑州市文物陈列馆

原郑州市博物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