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忘初心携手奋进砥砺前行 让人民群众期许更多新愿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忘初心携手奋进砥砺前行 让人民群众期许更多新愿景
—管城回族区同心同德倾力打造美丽幸福新家园
5·27“双迎攻坚”大会
紫荆山城墙
窗口服务
现在的商城遗址公园步道
整治后的星月小区
商都博物院片区效果图

本报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娄 璞

时值盛夏,骄阳似火。在管城回族区东大街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长臂舒展,项目建设紧锣密鼓,防尘除尘措施科学到位。

在这片土地上,管城回族区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加班加点,不舍昼夜,同心同德,携手奋进,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在商都历史文化区主战场,在大气污染防治最前沿,在“双迎攻坚”第一线干劲十足,屈指算来,短短的300多天时间里,各条战线的人们用辛勤和智慧让管城回族区“旧貌变新颜”“老城添动力”。

重点项目星罗棋布 为老城区注入新动力

5月18日, 管城回族区2017年第三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南三环与郑尉路附近的富田九鼎公馆项目施工现场举行,标志着该区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2017年,管城回族区共谋划14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449.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51.27亿元。截止到5月份,完成投资169.3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48.2%。管城回族区委、区政府锁定“项目建设年”,紧紧围绕市委“大开放、大创新、大建设、大管理”总体要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统揽,以“五比五看五加快”绩效考核和重点项目领导分包等工作机制为抓手,县级领导主动担当、一线作战,职能部门积极对接、靠前服务,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行政效能,营造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围。采取清单式攻坚、倒逼式推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提速建设,全力赶进度、出形象、见效益,确保项目按期投产达效,形成项目建设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此次集中开工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1.09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4.88亿元。仪式现场富田九鼎公馆项目,总规划建设面积5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4亿元,业态包涵住宅、商业等,建成后将全面提升南部新区格局,成为南部新区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极,为管城回族区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商都历史文化区 凝结了3600年城市精华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商城遗址传承3600年的文脉辉煌。商城遗址是我国商代的王城遗址,承载着老城区居民群众多年的期盼与梦想。建设商都历史文化区的战略构想从最早提出至今,已经酝酿10年之久,诸多困难导致这一历史文化遗存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

2016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国际商都建设,把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列入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六项重点工作之一,成立市级层面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管城回族区委、区政府贯彻市委、市政府“提速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决策部署,成立商都历史文化区征迁安置领导小组,组建“两院、亳都古巷、塔湾古街”项目,夕阳楼片区项目,书院街片区等3个项目征迁指挥部,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研,围绕诸多问题进行反复磋商论证,有效化解开发建设的制约瓶颈。2016年8月27日,管城回族区召开商都历史文化区起步区征迁工作誓师大会,1500多名党员干部不舍昼夜,深入楼院街巷,走进居民家中,宣讲政策法规,赢得群众理解信任,以商都历史文化区起步区建设为支撑,打造世界商都历史文化创意旅游示范区。

商都历史文化区分为起步区、核心区和历史文化区三个层次。起步区2.53平方公里,划分为5个片区。为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步伐、推进国际商都进程培育文化灵魂,结合旧城改造,通过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开发,先期启动商城遗址公园、郑州商都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连片组团开发,点、线、片结合,突出老城区“商”之印象,综合提升区域环境品位,进一步凸显文化、商业、旅游共生的商都文化展示核心区,尽快凝聚和打造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典范,塑造3600年商都历史的靓丽名片。

眼下,郑州商都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各项建设稳步推进,主体工程年底竣工。届时,将成为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示范基地。

大气污染防治 义无反顾实现目标和任务

5月27日,管城回族区召开环境污染防治暨“双迎攻坚”工作推进大会,全区上下提升重视,把握重点,扛起责任,奋力攻坚,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环境污染防治和“双迎攻坚”两项中心工作目标,坚决打赢两场攻坚战。

今年以来,管城回族区上下在统筹推进市委“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总体工作格局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取缔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429个、“小散乱污”企业56家;PM10和优良天数两项指标实现了“一降一增”,PM10累计指数同比下降7.6%。在省爱卫办专家组的省级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在市内五区相对较少,专家组反馈的5个方面、40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全区各项治理工作综合达标率为81%,在全市第二次“双迎攻坚”工作推进会上,管城回族区被评为全市“红旗单位”。

管城回族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保持高压态势,避免各类问题出现反弹,抽调18名正科后备干部和85名副科后备干部,成立12个督导组下沉到南曹乡、金岱园区和各办事处开展日常督导工作。树立“全区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持续巩固前期的各项治理成效,锁定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要坚决做到立查立改,以扎实的工作举措和过硬的工作作风,确保顺利通过检查验收,真正把既定的各项工作标准严格落在实处。督导组成立以来,共发现462处问题,已解决299处。

上半年,管城回族区优良天数为49天,主要污染物PM10平均值为171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值为87微克/立方米。

“双迎攻坚” 让百姓分享创建红利

“这里卫生环境大变样,坐在一起说话聊天,感到舒适开心多了!”在法院东街100号院,老年人搬着小板凳走下楼,一字成行摆在楼院的绿篱花丛边,闲情雅致唠嗑话家常,畅享健康快乐的生活。

管城回族区是一个老城区,基础设施陈旧,楼院配套不全,后续管理跟不上,全区832个楼院,无主管楼院高达90%以上,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管城回族区专门成立健康社区指挥部,打造宜居家园,实现由“乱”到“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和物业公司,积极参与无主管楼院管理。法院东街100号院,建造年代久,基础设施陈旧,整体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管城回族区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工作队进驻楼院后,开动脑筋发动群众,拆除违章建筑,清理楼道杂物,先后清运垃圾40多车,清除小广告1200多处,还改造公用车棚、车辆入棚摆放、粉刷墙体,超比例配备充电桩、安装路灯、配备灭火器、更换大门、打开消防通道,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楼院公共秩序井然,群众对楼院环境满意度有所提升。

经过全面整治,天伦小区、星月小区、硝三院、法院东街100号院和陇海北一街11号院等一大批楼院,社区楼院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到6月中旬,全区832个楼院整治率98%,达标率85%,营造了社区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社区建设新局面。累计共出动6.4万人次,清理生活垃圾2.1万立方米、建筑垃圾1.2万立方米、混合垃圾1.6万立方米,清理杂物9226处,清理卫生死角7463处,清理占道4708处、突店经营3556处、小广告6.1万处,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整治社区楼院环境。

让“爱心服务”成为一种时尚,人人争做“最美文明使者”。管城回族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集中开展攻坚,坚决克服厌战松劲情绪和侥幸应付心理,建立完善工作责任机制、督查通报机制、群众主体社会协同的联动机制、舆论宣传监督机制,全方位、多层次提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效率,逐步形成全民共同关注、治理环境卫生的良好社会氛围。每周开展1次城乡清洁行动,全区统一安排在每周五下午进行专项大行动,第一周为6月9日下午,第二周为6月16日下午,第三周为6月23日下午,第四周为6月30日下午。辖区公共企(事)业单位等100多个单位开展全城清洁大行动,截至6月份开展4次清洁行动,共出动4835多人,清理生活垃圾729立方米、建筑垃圾653立方米、混合垃圾439立方米,清理杂物乱堆乱放739多处,清扫卫生死角203余处,清理占道经营和突出门店经营377余处,清除墙体小广告2608多处。动员起来,立即行动,共同参与城乡清洁行动,携手共创美丽郑州,切实让人民群众分享“双迎攻坚”成果。

微信预约加速度,擦亮窗口搞服务,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用行动诠释文明。管城回族区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推动全区窗口单位创建工作,精心设计制作一大批喷绘、提示牌、公益品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品,运用电子显示屏、橱窗、展板等载体,多种形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并在辖区71个社区开辟特色文化墙、街道广告牌、宣传长廊、社区宣传栏、宣传橱窗、楼院宣传板468个阵地,制作宣传手册、环保袋等创建公益宣传品20种20万余件。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社区18个,主题文化墙20余条,组织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活动480余场次,受众达9万余人,辖区建筑工地围挡公益广告宣传总体面积达11440平方米,达标率98%,营造了浓厚的创文宣传氛围。区卫计委制定方便群众就医的业务流程,定期向社会公开医药费用信息,努力提高收费公开透明度,让群众看病就医明白消费。区政务服务中心紧抓民生,对照《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增设盲道等硬件设施,开设绿色通道,制定微信预约规则,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预约到号。自去年8月,不动产登记办理以来,推出微信预约服务,先后受理微信预约4万多件,提高了办事效率,有效减缓群众排队压力。全区窗口单位上下出动检查568次,出动检查人员682人次,对辖区各个银行邮政网点、移动联通营业厅、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261家门诊部、诊所、卫生所等窗口单位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570余处,发放督查整改通知单50多份,窗口单位经过整改基本达到整治标准,提升了窗口单位管理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真正做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

一个个美好愿景,一项项民生项目,为民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渐次展开,支撑带动经济社会稳健发展,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创建分享的红利,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