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ZHENGZHOU DAILY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苏轼的真实
古诗词里的西瓜
一岁年龄一岁心
中国画的神性
《冈仁波齐》: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古城食记
推拿按摩认清误区
剩咖啡的妙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城食记
生活掠影

刘绍本

小的时候,虽生在那座旧都古城,要吃口白面细粮,也不轻而易举。印象最深的便是棒子面,即玉米面。一掀蒸锅盖,便见“黄金塔”——窝窝头,有句歇后语是:“窝头翻个儿——亮眼儿喽。”

家里大人提起曾强制推行过“混合面”,即扫了囤底将几种粗粮掺土混磨而成,牙碜得合不上嘴。成年人明白世道,孩子们就向当妈的撒娇,咧咧着:“老喝棒子面粥啊……”并且嫌晾一会儿就结层厚厚的粥皮,不愿往嘴里吸溜。这时母亲就连哄带吓唬地说:“不喝粥皮,长大了没有被窝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因此,从小在“吃”的问题上,得到的“教训”和“规矩”特别多。比如,年长的家庭成员没有落座动筷子,孩子们不能“上桌子”猛吃猛喝;见到桌上有自己喜欢的吃喝,即便是一碗咸菜疙瘩条,也不能乱拨拉胡搅和;吃到嘴里的东西,要细嚼慢咽。别看终生勤劳的母亲没上过学,但是对我们兄妹五个张口就能诵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也许就是幼年时光饭桌上的道德风习教育吧。

后来,孩子几个渐渐长大,“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家里间或做一种“金裹银”干粮,即把白面擀成片,再摊上用水和好的黄棒子面,黄在内,白在外,卷好切段蒸熟。到了嘴里,总觉得白面进嗓子眼顺溜,而棒子面却疙里疙瘩的,咽下去不痛快。可是又一想,有此上等食品入口,已属不易了,要比光喝混合面、棒子面粥强多少倍。所以古城和平解放,从四面八方调拨粮食解围城中饥民之困,已经上了小学的我跟着大学生们满街跑来跑去,欢呼能吃饱饭了,什么金银宝贝都抵不过一碗粥。后来,经济恢复时期,一度提倡多吃“九二米”“八一面”,这种米面含糠皮多些,“出数”并且富于营养,我也跟着班上的同学上街深入胡同宣传,说是要打好这场粮食仗。

经过极度困难时期,又跨过纷乱的岁月,如今人们的日子已衣食无忧。但珍惜每一粒粮食,敬畏农民父老乡亲的辛劳成果,应是现代人的“初心”所在,做人的行为“底线”。

摘自《今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