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古代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秦汉三国历史风云际会之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荥泽古城
中国古代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秦汉三国历史风云际会之地
纪公庙
纪信庙石碑
至圣家庙
重新发掘恢复原貌的惠济桥
荥泽县城隍庙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双桥酒
苑冯宝剑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复原模型
嵩阳文创产品
养生铁壶

本报记者 栾月琳 通讯员 郑朝阳 文/图

荥泽古城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处黄河南岸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被记录在众多的史志典籍之中,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遗存,历经万千年而绵延至今,或挺立于田野,或深埋于地下,或光耀于山川。

荥泽县沿袭荥阳郡(县)、三川郡而传承。以秦汉文化为分界,自秦汉上溯至公元前3000多年的仰韶文化,下延至今,自文献到遗迹都有据可考。

荥泽地处虎牢之东,西控崇山,东扼平原,得荥泽而天下稳,使之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农民起义领袖吴广战死荥泽。刘邦、项羽于荥泽争战四年之久,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刘邦占古荥泽之地利,收敖仓粮而壮军威,垓下一战胜项羽而取天下,奠汉代四百年基业。隋代开凿贯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荥泽成为中国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确立其中国交通枢纽地位至今。

荥泽自古就有“南北之绾毂,东西之孔道”之称,九州腹地,通衢八方,人杰地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我国文明史上,汉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至近现代,黄河铁路第一桥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荥泽古城——中国古代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

中国大运河地跨京、津、冀、鲁、苏、浙、豫、皖等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中较早开凿的一条,东段可上溯至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水系,西段始于东汉时期开凿的阳渠。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唐中期以后也称汴渠或汴河。唐代后期,通济渠水运逐渐衰落。

北宋时期通济渠被称为汴河,南宋与金政权对立时期黄河人为决堤,黄河改道,汴河断航。

元末至正十一年,贾鲁疏浚北宋漕运故道,引京、索、须、郑四水东流通于淮河。后人为纪念贾鲁的治河功德,将新河命名为“贾鲁河”。

荥泽古城建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下来,荥泽县城两大怪:四门四座庙,街道不相照。

四门四座庙:紧挨西城门的是城隍庙,南门的西边是南大寺,东门的南面是文庙,北城门外、古荥阳城的北城门里有座关帝庙

街道不相照:荥泽城内有十道街,这十道街互相错着,没有两条街是直通的。这样的布局非常奇特,为什么这样布局,谁也说不清。

荥泽古城是中国大运河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它历史遗存众多,是中国文物六大片区之一,也是郑州市重要的文物片区。

纪信庙:纪信庙全称“汉忠烈侯纪信庙”,位于古荥镇南纪公庙村,目前占地面积约25亩,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相关文化遗产、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荥泽县城隍庙:位于古荥镇西大街北侧,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26100平方米,供奉楚汉荥阳之战中替汉高祖刘邦慷慨赴难的汉代大将军纪信为城隍神。

荥泽学宫(隋唐书院):位于古荥镇书院街,坐北向南,为今古荥镇中心小学校园,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是荥泽县乃至周边地区的最高学府,分前、中、后三进院和左侧的“忠义祠”“文昌阁”两处跨院。

至圣家庙:在古荥镇南街路东,又称“孔氏家庙”,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祀奉的是迁至荥泽、御葬于广武原的孔氏支脉、唐名相孔戣、国公孔纬的孔氏宗圣家庙。

城邦遗址——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史的宝地

在即将恢复兴建的“古荥大运河文化区”范围及周边区域,文物古迹众多,有许多古城遗址等待人们去发掘和研究。

西山古城遗址:西山古城遗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荥镇北部的岳山余脉,枯河以北、西山村西的山岗上,是一处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是我国发现年代早、建筑技术先进的早期城址,为研究仰韶时代豫中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特征、文化性质、聚落形态、社会组织、丧葬习俗、生态环境、与周边文化关系等诸多问题提供了详尽的实物资料。

敖仓城遗址:位于古荥北端广武山上,是商代第十一王仲丁“自亳迁敖”之敖都。秦置敖仓于其中,故亦云敖仓,是大运河大十字框架上的主要仓储集散地。

荥阳故城:荥阳故城因坐落于古荥泽之阳而得名,距今已2600余年,内城面积近3.5平方公里,城墙开城门九座,护城河环绕其外,在古代城墙建筑研究上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

汉霸二王城:汉霸二王城遗址,位于黄河南岸、荥泽古城西北广武涧,是公元前203年刘邦、项羽楚汉争雄时的古战场,西城为刘邦所筑,称汉王城;东城为项羽所筑,称霸王城。二城隔广武涧,此涧即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荥镇西门外,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遗址,其中发现两座规模较大的冶铁高炉残迹,炉前发现大小不等的11块积铁,其中最大一块重约23吨,炉前有宽敞的工作面,显示出以炼炉为中心所组成的完整冶炼系统。

遗址出土大批陶模,部分陶模和铁器上有“河一”铭记,说明这里是汉代官营河南郡第一冶铁工场。这个冶铁工场冶炼技术当时属于世界一流水平,球墨铸铁技术领先西方1000余年。

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彩夺目

惠济区“古荥大运河历史文化区”是黄河文化、古汉文化、运河文化的汇聚之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

惠济区已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产保护项目4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1个,建立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39个,拥有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3名,市级项目传承人11名,区级传承人20名,还有4个市级非遗项目展示馆和1所非遗传习所。

黄河澄泥砚:澄泥砚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和书法用具之一,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黄河澄泥砚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玲研制,制场位于古荥镇。

王玲将传统制作技法与现代创作理念巧妙结合,使澄泥砚作品不但具备较方便的实用价值,而且令砚台生化出灵动的观赏价值,深受书法家、收藏家的青睐。黄河澄泥砚系采用特种黄河胶泥加工烧制而成,且因烧制程序及时间的不同,作品呈现出多种颜色,甚至一砚多色。在造型艺术上尤其讲究雕刻技法,作品有浮雕、雕塑、镂空等品种。澄泥砚质地细腻滑润,犹如婴儿肌肤一般,故贮水不涸,历寒不冰。

古荥对花鼓: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古荥镇为荥泽县府所在地,每条街上都有一支小型鼓乐队。每逢祈雨、喜庆、赶庙会等活动,各条街上的鼓乐队就汇聚在一起,对阵比赛,久而久之,古荥镇“对花鼓”应运而生。

“对花鼓”又名“鼓戏”,参加表演的队伍一般由20人组成,各执鼓乐,边行边打,边击边舞。乐器有大鼓、大锣、铜铙、马锣、锱镲等,演奏起来声音浑厚、恢宏大气、撼天动地。“对花鼓”演奏的每个段子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联系着一个历史故事,各种乐器必须按照“鼓牌子”即鼓谱击打,节奏动听,引人浮想联翩。

惠济桥: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市邙山区正式更名为惠济区。惠济区区名就来源于辖区一座古老的石桥——惠济桥。

惠济桥坐落在黄河南岸的惠济桥村。惠济桥也叫惠济长桥,为原“荥泽县八景”之一。清顺治十六年《荥泽县志》称其“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诚一邑之雄镇也”。

经考证,惠济桥下的河道,战国、秦汉时期叫鸿沟,隋代叫通济渠,唐代叫广济渠,宋代叫汴河、惠济河等。因该河“掘河通济”与济水有密切联系,所以取名多带“济”字。惠济桥上游河段则有须水、索水等入注汇合东流,民间就有“索须二水归惠济”之说。

惠济桥东南有个堤湾村是荥泽八景之一“隋堤烟柳”处。

《荥泽县志》上印有一幅惠济长桥的画图,这是一座三孔石桥,势若长虹卧波,横跨河涧。桥两头各有一座桥楼高高耸立。桥两岸是隋堤烟柳,房屋错落有致。清乾隆荥泽县令崔淇有诗赞美惠济桥:“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济佳名到处传。已赖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一川烂熳花成锦,两岸霏微柳拂烟。车骑往来临碧涧,桥首仿佛是升仙。”

惠济桥是一座重要的古代拱形石桥,其丰富的传说和石桥同样具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现在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双桥酒酿造技艺:双桥酒产自郑州北郊(现惠济区)双桥村,这里地处邙山余脉丘陵地带,因索须河从村中流过,村东村西各有一座要桥,人称“双桥”,故此地产的酒也叫“双桥酒”。

双桥酒酿制历史初始于明代,盛于清朝。黄河、索须河水经过滤净后渗入地下,村内地高井深,井水清冽甘甜,是酿酒的最佳用水。

据记载,明朝有一位经营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的商人夜宿双桥村,饮用了村中的井水后,认为水质极适于酿酒,便劝双桥村的村民去山西学习酿酒技术。于是,几个村民怀着理想与期盼到山西学习酿酒。

回来后几人联合在村中建糟坊酿酒,采用泥池固体发酵、传统老五甑蒸酒工艺,以大麦做曲,以高粱、小麦、豌豆为主要原料。在勾兑方面采用“三锅一混”的方法,将头锅、二锅、三锅混一调合,使酒度平和一致,酒体丰满,香气悠雅。

双桥酒酿酒方法和风格构成典型的北方老酒品质。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这里出现了“日出烧酒千斤”景象。尽管村中酒坊盛时有十多家,但他们视质量为生命,诚信经营,共同议定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酒质以“火熄杯干”为标准。即将酒注入杯内,以火点燃,等杯中酒燃完之后,以纸揩杯,纸上无湿痕作为酒质合格的标准,用来确保双桥酒的质量。同时约定,若有出售次酒和异价者,除退货外,并罚款和赔偿顾客的路费损失,以此来维护双桥酒的信誉。

固城赵家陶炻烧制技艺:固城陶艺历史悠久。据固城赵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赵氏先祖在固城定居,开设陶坊,以黄河古陶烧制为业,经数代匠工传承演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赵家陶炻烧制艺术。

陶炻文化是火与土的艺术,它利用当地固有资源,按照原始的传统工艺,把天然的原始材料黄河胶泥提炼、选配、焖制、陈腐、发酵、去除燥性形成熟泥,然后盘打、旋揉、推搓、手工拉坯,利用传统的修饰手法对造型打磨、抛光,阴干入窑烧制而成。而如今创新性烧制的陶炻造型精美、制作精细,成为茶友争相选购的精品茶具。

秦汉炉火铸剑技艺:秦汉炉火铸剑技艺传承人贾怀进乃郑州古荥镇人,是我国古代九大名剑之一宛冯宝剑的第七代传承人。

《史记》中曾有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

据记载,宛冯宝剑因宛人于冯池铸剑而得名,距今已有2700余年历史,后因战乱技艺失传。冯池,位于今古荥镇冯庄以北、小李庄以南,其遗址和溪床遗迹尚存。

多年来,贾怀进潜心研究、深度挖掘,继承了汉代冶铁锻打技艺,以古法冶炼、锻打,纯古法淬火研磨,将秦汉炉火铸剑技艺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系列作品一直是国内藏家争抢购的珍品,甚至远销欧美。

光彩夺目——古荥镇民间艺术精彩纷呈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荥民间艺术也是异彩纷呈。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养生铁壶:铁壶作为煮水器具,最迟使用于汉代,新乡火电厂汉墓群曾出土三件铁壶,采用生铁浇铸而成,造型粗胖,制作规整。

在茶艺中,铁壶是理想的烧水用具,铁壶导热快,可软化水质,使水更为甘甜柔和,用来泡茶,可令茶汤清香甘冽,余味绵长,加之在煮水的过程中,铁壶中释出的铁元素,还会对人体有所补益,堪称“汤友”。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养生铁壶铸造技艺传承人王守继苦心钻研三十余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技术,采取濒临失传的“失蜡法”传统工艺,铸造出精美的煮水器具铁壶,造型简洁明快,壶身、提梁、壶嘴、壶盖搭配和谐,引申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兼具养生、观赏和收藏价值。

嵩阳文创产品:作为河南博物院独家授权的文物创意产品开发运营机构,河南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依托文物“妇好鸮尊”开发出“鸮傲江湖”系列文创产品,以及“九大镇院之宝”明信片、凤鸟纹笔记本、重器笔记本、围巾、文具、抱枕、玩偶、手办、摆件等近百种创意产品。

“鸮傲江湖”系列产品已先后参加中原(鹤壁)文博会、2015“天和杯”汉字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并获得第二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博览会“十大最佳文博传承奖”,“天和杯”汉字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二等奖。嵩阳文化在惠济区百汇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博物文创研发中心”,继续依托河南博物院丰厚的馆藏文物资源开发相关文创产品,重点开发具有河南特色的青铜器文物的文化衍生品。“汉字文化创研中心”也在百汇地挂牌成立,围绕“汉字”主题做足“汉字”大文章。

与此同时,以国家振兴中华优秀传统工艺为契机,嵩阳文化在百汇艺术街区打造非遗手工课堂,面向中小学生群体,通过优秀传统工艺的培训与体验,增强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中小学生对传统工艺的了解与认知。嵩阳文化还计划筹建“考古模拟体验馆”,让更多的中小学生直观了解考古发掘的过程,从而揭开考古发掘的神秘面纱,通过研学游帮助青少年了解、认识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培养青少年文化遗产情感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