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曲婉转夏风来
琼草霏霏
六君子图(国画) 柴清玉
父亲的“三光政策”
《魔鬼聊天术 》
消夏图(国画) 李学峰
酱 香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父亲的“三光政策”

♣ 高玉成

父亲早年参加革命,后来又抗美援朝,回国后上世纪50年代末转业到地方。虽说是“老革命”,工资也不算低,但对我们的家教,仍然是勤俭节约,“三光政策”便是一例。

“三光政策”是指和面做饭的时候,要做到面盆光、面板光、手光。也就是说,一顿面食做下来,面盆、面板和自己手上,都要光溜溜的,不能残留一点面。“三光”虽然是节俭惜物的“政策”,操作起来却也是个技术活儿。父亲的示范是:水一点一点地加,面一层一层地和;水加多了面就粘盆,面粘盆了就造成浪费;水加到哪一层面就和到哪一层;边加水边和面边清理手上粘的面,面和好了盆上手上也都光溜溜了。和好的面放面板上揉搓之前,要先铺垫一层面粉,然后是边揉面边继续铺面粉,防止面团粘到面板上。面揉好了,到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没有半点浪费,就是父亲的所谓“三光政策”了。

父亲是山西人,做面食的确有一套。但是父亲一般不做,做一次就要弄出很大的动静;若是包饺子、蒸包子,更是七手八脚,忙作一团,人人有分工,全家跟着转,七八口人围在一起包,又聚在一起吃,倒也很热闹!偶尔,父亲还会做一顿正宗的山西饭,蒸一笼栲栳栳。做法大约是将莜面和好后,捏一小团下来用手掌在面板上一搓,再用指头一卷,像鸡蛋卷似的,一个个立在蒸笼里蒸,蒸熟了蘸蒜汁吃。可惜那些年生活条件比较差,粮食是定量供应的,莜面又是稀罕物,很难买到,所以也很少吃。

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落实父亲的“三光政策”了。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父母还没下班,姐姐们在外地工作,我的任务就是把馒头蒸好,或者把面条擀好,等大人回来炒菜。父亲对我干活很满意,不仅是“三光”落实得好,还因为我人高力大,面揉得硬,面条擀得筋道,吃起来有嚼头。后来我当兵到部队,连队食堂包饺子让我们去帮忙,指导员很惊奇,说你一个城市兵还会包饺子呀!我心想这算什么,我会的东西多着呢!

转眼四十年过去,父亲早已作古,母亲风烛残年,姐弟们分散在四面八方,难得一聚了。偶然聚在一起包饺子,总会说起父亲的“三光政策”,边说边笑,边笑边回忆!有时也会说起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已经不再蒸馒头、擀面条,包子、饺子之类,也都是街上去买了。我们倒也不是抱怨他们没有继承“三光政策”,只是觉得这一代年轻人很多是被宠大的,苦吃得少,福享得多,平时大手大脚,甚至“超前消费”,时代烙印很深,说不清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堪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