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年前的小学生作文
穿越防空洞
倚天照海花无数 高山流水心自知(书法) 韩湘人
成人之美
《银鞍白马度春风 》
一声长鸣万户开(国画) 孟 超
斗不败的老头子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穿越防空洞

♣ 郭良正

我1986年毕业,分配到一家化工部筹建的大型企业。

随后几年里,因考证和晋级,多次到位于郑州市工人路的老市委党校学习,记忆中在那里参加过三次培训。

有次学习是在炎热的夏天。下午讲完课,老师和市区的学员都回家了。剩下的周边郊县学员,在百无聊赖中承受着无尽的燥热。由于西城区主要街道逛得实在不想再逛了,就在校园内边角余地去寻乐趣。

其实也没啥乐趣可寻,熟悉的地方没风景,无非是在这棵树下站站,那个花池旁走走。就在无聊之际,校园西南角的一个简易棚引起了我的关注。走到近旁,棚子下面是一个黑咕隆咚的洞口,往外冒着丝丝凉气,这让我着实吓了一跳。

我把自己的发现小心翼翼地告诉了炊事员,他笑笑说:那是防空洞,里面可凉快了,不信你进去试试。

防空洞!啥防空洞?带着疑问,我几乎问遍了校园的熟人后,才知道郑州有过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

这天,我和登封的一位同学,在艳阳高照下走进了防空洞。洞有两米多高,一米多宽,墙体和洞顶用砖镶嵌,下面步道因积土过厚,没法确定是否用砖铺过。走了几十米,温度相对恒定,凉飕飕的,很是舒服。再往前走,深一脚浅一脚,走不稳当了。每隔两分钟,那位同学打亮火机看路,前面显得更加幽深,不能见底。洞内有几处遗留的砖堆,在微弱的火苗跳跃下,那黑黝黝的砖堆一动不动,像是蠢蠢欲动的怪物。洞内还有没来得及拆的脚手架,以及残损的木床……就这样,我们走到了第一个三岔口,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要是再往前走,怕弄错了来路。探险就此戛然而止,我们沿原路返回,出了洞口。

那次发现之旅,虽说时间不长,但总有种诱惑,迫使我再做深一步探索。

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又邀请到三位同学,我们一行五人,买了手电、打火机、蜡烛和粉笔以及简易的吃喝用品,决定对防空洞进行深度探幽。有了手电,在洞内不再摸索;有了打火机和蜡烛,可以随时测试供氧量;有了粉笔,画上箭头指明来路;而充足的水和食物,补充着我们的体力。在这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我们走走歇歇停停走走,当看到第一个光明处时,走上去一看,一圈围栏围着,上面照样是个简易棚,棚下净是自行车,看车人发现了我们:谁呀,干啥的?我急中生智说,检查防空洞的,这里是哪儿呀?看车人礼貌性回答:咦,星期天还加班呀,这里是我们单位的自行车车棚。几个人嘻嘻哈哈又钻到地下。

就这样,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我们来到了互助路,来到了碧沙岗,来到了大石桥……在一路前进中发现,所有三岔路口标注的返回路标都是多余的,因为任何一个发现亮光的地方,都能和人搭话,并能顺利出来。不过,还是谨慎些的好。

当天下午四点,我们走到了百货大楼的出口,大家实在不愿意再钻进去从事“地下工作”了,于是走出防空洞,完成了一次奇特的地下之旅。

3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多次轻松惬意的长途旅行,但唯有这次不坐车船、不掏门票、不见天日的旅程,让我弥久难忘。那既是一次旅程,也是对一段历史的见证。

郑州防空洞,让我永志不忘的地下走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