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取豫西抗日风云传奇 彰显旅游名城红色底蕴
新家园 新生活 新希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记取豫西抗日风云传奇 彰显旅游名城红色底蕴
登封三个抗战旧址纪念馆挂牌河南国防教育基地
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皮定均司令员之子皮效农在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纪念馆题词
徐庄仙人谷红色文化展览馆
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纪念馆
天雄寨风光

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韩心泽 王云琦

昨日,记者从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了解到,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匾牌,登封市白坪乡“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纪念馆”、登封市徐庄镇孙桥村“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登封革命烈士纪念馆”已全部挂牌河南国防教育基地,为登封这个革命老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抗战精神、推动红色旅游和全域旅游提供了新契机。相关乡镇负责文化旅游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后将致力于把抗战旧址打造成集红色旅游、党员教育、干部培训、军事体验、军事文化、国防教育、军事论坛、红色乡村舞台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

以嵩箕大地为中心谱写的抗战传奇

登封北依嵩山,南望伏牛,襟带颍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仅积淀出佛道儒三教相融共存、“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竞秀争艳的灿烂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文物之乡”、“武术之乡”、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作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烟中,谱写出血与火的壮丽篇章,跻身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4年,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40万大军一触即溃败退而逃,致使豫西沦陷敌手。根据上级指示,9月,在太行军区组建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1700余人,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从林县郭家园誓师出发,一路抵达登封。经过颍阳李洼“砍尾巴”、登封西岭“夜袭日军飞机场”两次战斗,先遣支队由登封地下党带领来到白栗坪(今天的白坪乡)。这里山岭起伏、沟壑相连、进退皆可、易守难攻,支队于是进驻东白栗坪村,司令部设在李如松家中,即今天“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纪念馆”所在地。

以白坪为中心,皮徐支队北上偃(师)巩(县),南下临(汝)禹(县),东指荥(阳)密(县),西向伊(阳)宜(阳),在豫西大地大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建地方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纵横驰骋,不断粉碎日伪顽的“扫荡”围攻,取得了战斗的节节胜利,皮徐支队逐渐扩展到7000余人,建立起了包含2个专署、10个县级政府和2个县级办事处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5年2月26日,司令员王树声、政委戴季英又率部抵登,在白栗坪和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会师,宣布成立中共河南区党委和八路军河南军区,统编入豫各部,区党委和军区司令部驻扎在徐庄乡孙桥村孙秋芳(又名孙桂林)的家中,即今天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王树声、戴季英在此创建了河南抗日根据地,并在杨林村成立了抗日军政干校,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在鹅沟建立了电台,直接接受延安党中央的指示;在柏石崖建立了后方医院,医治了大批伤病员。根据地范围逐步扩大到黄河以南、京广线以西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余万人,八路军主力发展到1.5万人,成立了六个支队(军分区)、六个地委和专属,34个县委、县政府,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10月,王树声率河南军区部队奉命撤离南下,与桐柏新四军5师会师,投入了全国解放战争。

凭依青山绿水铭刻红色记忆

自有党的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长眠在嵩岳大地的非登封籍烈士800余人,登封籍战士为国捐躯的700余人。为永志先烈的丰功伟绩,1979年10月,豫西“小延安”登封在少室山麓的万羊岗修建了登封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坐西朝东,居高临下,俯瞰登封市区,黄瓦红墙、斗拱飞檐,气势雄伟。馆内松柏苍郁、庄严肃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长方石碑,为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新一代现83118部队所立;全馆最高、最西处主碑碑后是两个骨灰墓,皮定均长眠在北,徐子荣安息于南。

当年,皮定均、徐子荣奉命到嵩山开辟抗日根据地,感到嵩山石坚土薄,山势险峻但不利于开展游击,这才来到小熊山下的白栗坪。这里山深林密、群峰错落,便于和日伪顽相周旋,从而在嵩(山)箕(山)之间掀起了一场抗战狂飙。白坪、徐庄的峰峰岭岭,如今树木葱茏、花草繁盛,成为实地体验豫西抗战历史、感受伏牛山多样山水生态的风景区。

其中,白坪乡寨东村的天雄寨,山色挺拔秀美,四面悬崖峭壁,独处登封南部一隅,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寨内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古木参天、石屋杂陈,农作方式原始,古村落和农耕文化风貌完整。登临寨顶四望,皆苍翠青山,绿色农田,无城市喧闹,有清风习习,是天造地设的养生禅地。

“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所在的徐庄镇旧称马峪川,山幽壑深,地势险要。仙人谷景区位于省级森林公园——大熊山森林公园境内,山体岩块呈纵、横、斜各种节理发育,形成石林、石柱、石笋、石墩和各种象形石,攒拥成大小数十座奇峰,又有高峡平湖荡漾,潭涧溪瀑密集,春来奇花异草遍布山谷,夏来林荫繁茂郁郁葱葱,已成为豫西山水生态旅游新选择。

“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部驻地纪念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当年都是开明人士为支持抗日腾出的自家宅院。前者为二进四合院,前后都有出口,便于首长转移;后者为一进大宅,砖石结构,宽敞气派。两者都是歇山瓦房、典型的豫西民居。两个纪念馆,从民间搜集具有登封特色的旧桌旧椅和抗战时期的军需用品,复原了当年抗日指挥部风貌;展室详尽记录日寇侵华暴行、八路军豫西抗日风云和革命先烈不畏牺牲、为国图存的事迹。仅今年以来,省内各级各部门就组织党员干部5000多人,来到登封三个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逐渐开辟出一条包括三个纪念馆、登封抗日县政府、杨林村抗日军政干校、柏石崖八路军后方医院等在内的红色旅游线路。从明清时代陆续建起,房屋几乎全部为山石垒砌的柏石崖村,2014年还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走进三个纪念馆,仿佛在豫西抗日烽烟中穿梭。而走出纪念馆,一山山,一峰峰,一坡坡,一坎坎,层层叠叠,峰、涧、林、洞,气象万千,犹如一屏屏溪谷画廊。随着当地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发,那些住在山村中的老区父老,静好的岁月日渐富足,更增添了大家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情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