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辛识平:倾听习近平的和平正义之声
曾国藩的四句家训
自由自在
最好的母亲
我们的后半生
果菜中的政治
“碱性食品备孕男孩”无科学根据
被望远镜 改变的国度
感冒“七迹象”要留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果菜中的政治

刘吉同

武则天垂拱元年,苏良嗣拜相,同时兼任西京留守。一天,管理皇家西苑的尚方监裴匪躬,建议把禁苑中多余的果菜拿到市场上卖。这事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把宫内吃不完的果蔬,拿到市场上去换些钱吗?然而,苏良嗣断然叫停,说:“昔公仪相鲁,犹能拔葵去织,未闻万乘之主,鬻其果菜以与下人争利也。”听后“匪躬遂止”。

这里需先弄清两个关键词。一是“拔葵去织”。典出鲁国宰相公仪休,意思是说做官的不能与民争利。苏良嗣此处用此典,显然是要借古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做法的正确性。二是“下人”,应是指长安郊区的菜农,进而也可理解为广大老百姓。

本是一件小事,但苏良嗣何以会这般“小题大做”呢?道理很简单,这样做会对民生造成冲击和伤害。其一,对于裴匪躬来说,禁苑中的果菜是没有成本的,之前的栽种、管理是国库买单,这样到了市场后,他们就有本钱任意“大甩卖”,从而干扰市场价格。其二,裴匪躬有公职身份,又来自皇宫,手中握有特殊的权力和资源,进入市场后,他们就可能充分用之为自己服务,破坏公平公正原则。市场的需求量是恒定的,禁苑里的果菜轻而易举都卖出去了,那老百姓挑来的又卖给谁呢?这就是与民争利、伤害民生,这就是“果菜中的政治”。从这件事中也可看出,苏良嗣有着浓烈的百姓情怀和良政意识。

不与民争利的思想是永恒的,从公仪休到苏良嗣再到今天,它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社会。

摘自《人民日报》

没有冰淇淋

古人夏天都吃什么

李虹睿

酥山

酥山是一种用牛奶、奶油制成的看起来像刨冰的美食。

唐代诗人王泠然在诗歌《苏合山赋》中描述了人们如何制作和享用酥山。根据诗中所介绍的,人们在酥中加入糖,并做出各种造型。有时候,酥山还用花朵、树叶作为装饰。

王泠然在诗中写道:“非固非絺;触皓齿而便消。”

他笔下的酥山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冰淇淋的早期形态。不过,只有王公贵族才有幸拥有大型冰窖来制作这一夏日美食。

冰食和冷饮

尽管古代没有冰箱,但有钱人家夏天用冰窖来储存冰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了。

那时候,人们既可以喝冰水也可以吃冰沙。

在宋代,人们很容易就能在街上买到用冰镇的冷饮。一些有钱人家甚至义务地在街头路边“散暑药冰水”。

宋代市面上出售的冰水还经常被加入绿豆汤或甘草汤来帮助人们祛暑降温。

糖酪浇樱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奶制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古人的餐桌上。

当时有三种酪制品。一种叫甜酪,味道是奶酪的口感,但形态上更近似酸奶。另一种叫干酪,比较接近我们今天吃的固态西式奶酪制品。还有一种叫酢酪,类似于酸奶,味道酸甜。

唐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更为温暖潮湿,与今日很不相同。许多樱桃树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栽种在那里的。初夏樱桃大量结实,人们经常将乳酪、蔗糖和樱桃混拌在一起享用。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句云:“蜡樱、桃子、酪同时。”

因而在宋代,古人在馈赠樱桃的时候,常常连同乳酪一并奉送。

当富有的贵人享用糖酪浇樱桃时,他们经常用金盘、彩画榼等器皿来盛放,让这道美食在视觉上更加赏心悦目。

摘自《花露天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