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抢抓机遇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完善生态环境体系 绘出百姓幸福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多项重磅政策措施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四)
完善生态环境体系 绘出百姓幸福生活
黄河湿地风景宜人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郑报融媒记者 覃岩峰 张倩 王亚平 肖雅文 文 丁友明 图

生态环境、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不仅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保障,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建设生态都市和幸福都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成公平正义、平安和谐、包容发展的幸福之城,成为当前重要战略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建设生态都市

转变发展模式

生态环境既是城市的发展环境,也是对外形象,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以环都市区2400平方公里生活生态圈和各县城组团生态圈为重点,加快构建“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模式转变,让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示范城市。

关键词

优化生态功能布局

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着力构建“三圈、一带、九水、三十廊”网络化的生态空间格局。主城区通过腾退盘活存量建园提高绿地景观品质增绿、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扩水、城市美化香化添彩,实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生态循环,建成路在林中、林在城中、蓝绿交织、河湖连通、湿地环绕的生态城区。主城区周边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加大植树造林和山体植被恢复力度,为中心城区提供绿色生态屏障。市域外围打造生态合作共建区,按照“生态无边界”理念,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合作,规划建设黄河国家公园和嵩山国家公园,实现生态建设共建共享。

关键词 生态系统建设

完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坚持“八位一体”管水治水要求,统筹谋划水生态综合整治,加快以南水北调、贾鲁河治理、环城生态循环水系、牛口峪引黄、陆浑水库西水东引等工程为重点的生态水系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农田生态系统。加强农田资源保护,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着力打造魅力田园、美丽乡村。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围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基础承载能力,实施精细化智慧城管,构建城乡高度融合、互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关键词 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健全市场化节能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产业链接技术的开发应用,建立覆盖城镇社区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城镇垃圾的集中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外电入郑,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合理控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适时实施机动车限行交通管理措施。实行工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施工扬尘监管,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完善空气环境监测网络,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及综合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等。

关键词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控制红线。推广绿色信贷,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及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加强中原城市群合作,建立环境安全预警机制,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建设幸福都市 提升群众获得感

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成公平正义、平安和谐、包容发展的幸福之城。

关键词

实现社会充分稳定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结构优化,提高就业质量。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降低创业门槛,重点支持青年人创业。促进职业教育和就业相匹配。加强职业培训,完善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以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和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为重点,不断改善职业技能培训结构,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关键词 完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参保全覆盖,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确保退休职工养老金逐步提高,适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加快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大力发展商业健康险。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趋势,促进老龄事业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大对弱势群体关心关爱和困难人员托底保障力度。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支持和促进改善居住物业服务质量,让居民住得更加安心舒适。

关键词

健全合理收入分配体系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健全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报酬制度,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加大低收入困难农户帮扶力度,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

关键词 推动教育现代化国际化

实施“教育强市”战略。高水平普及十五年教育,推动免费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段教育特色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名牌大学和国际一流学科专业,支持市属高校、在郑高校争创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等。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深化国际友城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教育战略合作关系,构建有郑州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

关键词 全面提升公民健康水平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开展健康城市计划,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实家庭医生制度。推进精准医疗、生物治疗等前沿领域研究,建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研究型医院,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建立现代化高水平健康管理和促进服务机构。以现代技术为支撑,打造智慧健康、智慧医疗、智慧医药。另外,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质。

关键词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和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力保障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建成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加强改进党的领导 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郑州要更好担当起国家使命,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提升领导水平,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关键词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充分履职、人大政协共同参与的责任明晰、工作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大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力度。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工作方针,坚持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对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和国家重点支持领域,谋划重大支撑项目,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加强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作的跟踪监测和督促检查,对相关配套政策实施效果跟踪分析和总结评估,确保政策举措落地生根。建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协调推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推动各项建设任务落实。

关键词 树好用人导向

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尊重千部成长规律,统筹解决好机构改革、超职消减和干部培养使用问题,努力为干部创造更多的成长通道。不断完善精准选人、科学用人的制度和办法,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监督考核及结果运用。加强干部培训,跟踪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意识的干部。要坚持容错纠错与追责问责相结合。

关键词

切实转变作风

坚持把作风建设贯穿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过程,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倡导“马上就办”,推行“指尖办公”,形成“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作风,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教育、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用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际行动上。强化监督执纪,狠抓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整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巡视巡察监督,从严执纪问责,始终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汇聚强大合力

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不断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军民融合、双拥共建的政治优势,强化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老干部作用,巩固全社会思想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思想舆论保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强化示范效应,凝聚社会共识,广泛汇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强大合力。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