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毛泽东“攻书到底”
秋天来了
生命的列车
采 菱
古代旅行“有味有文化”
古罗马水泥墙不倒之谜
黄宾虹天价画好在哪儿
妈妈需要另一种爱
膝关节的“求救信号”
复合药与复方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代旅行“有味有文化”

刘小方

史海拾珠

从文化角度看,古人的旅行收益未见得少于今人,尽管他们没有“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缺少标准化的宾馆服务,但旅行的意义远不止于吃喝玩乐,古人在简约而缓慢的旅行体验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人类文明做出更积极的贡献,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客舟题咏 驿壁题诗

古代旅行中,客舟题咏与驿壁题诗是人们抒发胸怀、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

题壁赋诗是文化巨匠的特权,城镇酒肆的老板甚至留一面粉墙,专供大师们题咏。白居易贬官南下时,在沿途驿馆偶见友人元稹的题诗,一时兴起,作了著名的《蓝桥驿站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寻墙绕柱觅君诗。”

后来,白居易在别处又看见元稹所作《山石榴花》的诗句,眼见朋友虽然走过相同的地方,却时光迥异,诗句尚存却山花凋谢,于是写下:“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行过关门三四门,榴花不见见君诗。”这种你来我往式的题壁,很像今天社交媒体的留言帖,洋洋大观的同时又增加了情趣和内涵。

陆上洗尘 水上接风

旅行抵达终点时,民间有接风的礼仪,作为旅行的结束。考虑到旅途中最累的是双脚,所以宋代以后,民间把慰劳旅客称为“软脚”,本意是让行人疲惫的双脚得以休息,随后又有了用饮食慰劳款待的意义。

当然,我们更熟悉的叫法为“接风”或者“洗尘”。汉武帝《郊祭歌》想象神仙旅行“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意思是神仙在旅行出发前要先下雨,防止旅途尘土飞扬,这就是洗尘民俗的由来。洗尘有时也被称为“洗泥”,就是洗净旅行中沾染的尘泥。杜甫有诗“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归。所向泥活话,思君令人瘦”,苏轼也说“当门洌碧泉,洗我两足泥”。

与洗尘的陆地旅行迎接不同,接风的出现,是因为依赖风作为运输动力的客运帆船的兴起,也就是说接风是水路旅行的迎接风俗。

摘自 《百科知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