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 井
秋实(国画) 孟 超
鲁迅故里
生命如果重来
茉莉花(外二首)
《匈奴的子孙》
母女俩(摄影) 孙建辉
读过的书不会忘记你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鲁迅故里

♣王宏治

仰慕鲁迅,自然向往着神秘的绍兴。8月底,慕名来到绍兴,顾不上看沈园、兰亭、会稽山,手机导航直奔鲁迅故里。在这条免费开放的历史街区,身临其境地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的生活情境。

鲁迅给人的印象,好像总是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胡须极其浓密。鲁迅故里入口处文化广场上的鲁迅浮雕,对先生的形象给予了生动再现。

1953年,绍兴鲁迅纪念馆成立,几十年来,成为展示鲁迅事迹、保护鲁迅文物资料、研究鲁迅思想作品的重要基地。1988年,鲁迅故居及三味书屋、周家老台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实施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工程,经过几年的保护建设和修缮,已初具规模。整个街区不仅保持着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还恢复了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虽然整条街都是实实在在的商业街,但走进三味书屋、百草园以及鲁迅故居,都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鲁迅的气息。

十几年前读过一本《鲁迅传》,其中一章就是描写鲁迅家族衰败的原因。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是个进士,一直做官,家里自然是小康世家。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变故,凭着优裕的家境,鲁迅肯定会顺顺利利过完一生,但或许不会成为后来的大家。

原来,清光绪二十年,时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取士,以示普天同庆,相当于在三年一次的高考制度上,朝廷一高兴,又增加了一次高考。那一年浙江省的主考官叫殷如璋,正好是鲁迅的爷爷周福清的同科进士,机会来了,亲友家中有要去应试秀才的,就托周福清去向主考行贿,希望买通关节,取中举人,加上鲁迅的父亲也急需晋级。周福清带仆人陶阿顺前往拜见。周福清亲写一封信并装有一万两银票让陶阿顺交给殷如璋,里边还有周福清的儿子周用吉及另外五名考生的姓氏。殷如璋正同副主考在船舱内谈话,陶阿顺送来厚厚的信封,殷心知肚明但不便当旁人拆开,陶阿顺是老实人,在岸上等了半日不见下文,一着急就大叫:“殷大人,信封里可有一万两银票”。 船舱内听得清清楚楚,殷如璋为自保只好公事公办,当即命人拿下陶阿顺。事情败露,朝廷震怒,下令严查。周家只好变卖家产,上下打点,家财散尽,总算保住性命。结果事情没有办成,却闯下了一场大祸。鲁迅当时只有十二岁,却过早目睹了家族的衰落,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在鲁迅纪念馆,我看到了一组“家庭破落的磨难”展板,证明了我的想法。鲁迅在《致萧军》中说:“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他不会赚钱),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

鲁迅的伟大,作为我们一般人是难以体会的。这一次,却深有感触。

在三味书屋看到,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人常进出后园,走来走去影响他学习,就要求老师更换位置,把座位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

在鲁迅纪念馆,看到一个展板列出了鲁迅一生的成就,在他55年的生命历程中,写下了近1000万字的著作、译作和书信,计有杂文集16本650多篇135万字;小说集3本、散文集2本、诗歌70首,约35万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和辑录、校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9本80万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300万字,涉及15个国家102位作家;有记载的书信5600多封,已搜集到1400余封,约80万字;日记从1912年5月起到1936年10月止,约70万字。这一组数字,让我感到实实在在的震惊,同时,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鲁迅那句“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