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群众文化精品绿城上演
今晚,我们为电影而来
趣解张爱玲文学
摄影艺术描绘台湾风情
“少林寺成就了我,郑州成就了我”
天中讲坛开讲嗓音保护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少林寺成就了我,郑州成就了我”
——访1982版《少林寺》导演张鑫炎

本报记者 杨丽萍 文 李焱 图

1982年,一部中国电影将少林寺功夫展示在世界面前,掀起了全球范围的“功夫热潮”,这张熠熠闪光的中国文化名片,35年来经过不断传播而愈加璀璨。昨晚,电影《少林寺》导演张鑫炎出席了“影载中国情 圆梦新丝路”——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奖影片2017“一带一路”国际电影交流展的开幕式。站在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上,回望35年前的郑州记忆,张老感慨万千。

“我40多岁来到郑州拍摄《少林寺》,如今都83岁了,完全想不到,郑州的变化竟然这么大,让我大吃一惊。35年前少林寺前荒草丛生,如今山上车水马龙、树木葱茏,我很庆幸在有生之年再次来到这里。”张老说。

放眼国内,不乏历史悠久的古刹、古城,但并不是每一个都如同少林寺般声名远扬,游人如织。听到有人说少林寺的旅游奇迹归功于电影《少林寺》,张老摆了摆手,说:“电影只是传播的一个载体,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少林文化的魅力。”面对“少林寺成就了张鑫炎”这一话题张老的肺腑之言打动人心。

“人们因电影《少林寺》知晓了少林功夫、少林文化,又因着这部电影,知道了我,可以说我这后半生都活在这部电影的荣光下,无论是它带给我的名利,还是因它相识相知的老友。但平心而论,是少林寺成就了我,也是郑州成就了我,如果没有少林寺,就不会有35年前的这部电影,如果没有郑州当年的帮助与支持,我很难拍完这部电影,更不会享受到它今日带给我的荣光。”

“这次国际电影交流展在郑州举办很有意义。以前只要跟电影沾边的,大家都喜欢往北京、上海跑,因为那里有人才,资源也相对集中,寻找合伙人会比较容易。要我说,郑州也很不错,这次活动就是一个吸引大家来的契机。”张老说:“我听做电影的朋友们说郑州近些年在影视方面的投入不小,依我看来,只要政府把配套设施和服务做好,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那么郑州成为下一个中国‘好莱坞’就指日可待。”

昨晚的开幕式上,主办方精心准备了一个特别环节,赠予张老代表郑州文化,寓意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精美青铜器莲鹤方壶仿制品,以此来感谢张老35年前送给郑州的这份珍贵礼物。“我是来感恩的、报恩的,你们反而回馈我这么多。其实郑州不需要为我做这些,我只是尽了一个电影人的本分。”赠予仪式上,耋耄之年的张老十分激动,他将自己的电影生涯化作殷殷寄语,勉励后辈——“中原文化需要一些好的电影人来发掘、创作,然后用合适的方式呈献给观众。只要俯下身子亲近这片土地,多思多想,我相信一定会出现比《少林寺》还要好的电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