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鼓励绿色出行 公交加密车次
建言献策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乘地铁用支付宝 买票享五折优惠
大数据企业抢滩入驻 智慧岛再迎产业风口
绷紧“纪律弦” 廉洁过“双节”
创新举措开展 “党员活动日”
经济环保齐抓共进 喜看白沙提质升级
举办知识竞赛提升干部素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言献策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如何能将理想尽快变为现实?在9月19日举行的郑州市社科联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讨论专家座谈会上,来自省会高校、社科、文化等不同领域的10位专家学者各展所长,给出针对性建议。

抓好六大着力点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谷建全: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有优势,也有基础,关键在于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抓好六大着力点:一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挖掘郑州市“居中”的区位优势,建设“枢纽之城”。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全面提升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节点城市。五是加快构筑产业新体系,夯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六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河美”的生态郑州。

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刘荣增: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首先要重点加快航空港实验区建设,要让郑州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为河南和中原城市群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其次,郑州最大的优势是位居中部,是我国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要以“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理念,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未来,郑州不仅要持续提升陆路枢纽优势,还要继续提升航空枢纽重要地位,实现“货通全球、物流世界”,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十三五”时期,郑州要持续做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推进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德尚: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依托创新驱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系统模式,在多元主体目标一致,价值共创,功能互补,整体优化下,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形成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格局。

走郑州特色中心城市建设之路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博士李政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必须提高站位、更新理念、聚焦关键环节、创新性谋划推进建设进程,需要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同时,要坚持创新驱动,走郑州特色的中心城市建设道路。

要顺应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大势,瞄准前沿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扶持引导,优化要素保障,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地位,积极培育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坚持把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和培育发展新优势结合起来,坚持把产业开放和本土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科学定位扬长避短

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建国: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立足自身实际,借力国家战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引领全省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郑州要站位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全局,从产业上逐步实现与其他城市的错位互补,实现链式发展。要立足全省挖潜力、强动力、增活力,着力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幅提高经济实力。

郑州作为全省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城市,要遵循规律,应时顺势,借鉴国际大都市区经验,和周边城市连动起来,让工业生产车间城外落地,优化郑州的空间功能。要深入研究、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管理、项目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保护文化传承是创新发展源泉

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建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要对优秀历史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要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重点做好历史文化史迹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保护,注重保护城市文化根脉和历史发展年轮,保护好城市发展的脉络。文化层面,郑州最大的优势就是历史文化丰厚、文物古迹众多,这些其实都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保护好这些文化“符号”,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彰显中原文化魅力、塑造中原文化特色、郑州特色的城市形象。在城市发展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基因,让优秀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传播远,塑造体现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郑州特色的城市精神;形成自己独有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品牌,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软实力。

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研究员、博士张贺君:郑州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肩负着带动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远景,不仅仅是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经济中心城市,更应该是引领中原乃至全国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文化中心城市。

在当前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四大重点文化片区”建设和“生态保遗”工程,为国家中心城市强化文化支撑的过程中,建议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充分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一是从市级层面统一谋划、准确定位“四大重点文化片区”的功能和推介。二是在业态选择中应充分考虑现代人感受及消费体验,特别是对即将成为社会消费主流群体的90后、00后一代年轻人,关注他们追求文化品位、追求个性化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引导并适应他们的需求。三是突出创新创意、引进共享创业、共享办公理念。四是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大力支持创意企业发展。

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金荣洲: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建议郑州要完善引进人才政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深入推进“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建立海外人才联络机制。完善扶持政策,优化生活配套服务和创业就业环境,留住在郑大学生,吸引外地大学生来郑发展。

郑州要构筑人才聚集平台,遵循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人才的专长和自身的需要紧密契合,为人才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此外,要采取人才激励措施。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型人才流动与聘用模式,建立柔性引智机制,推进和保障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

加强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利用

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博士、副教授王四炯:郑州是中原文化的起源地、核心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是国家站位全局赋予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六大功能定位之一,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应加强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利用,深度挖掘商都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等资源,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

在传承方面,建议打造根亲文化圣地;打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深入挖掘并积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拿出手”“功夫硬”的高端文化艺术精品和文化艺术大师、名家等。在创新方面,建议对已发现的华夏历史文明遗产与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大对外的宣传推介力度,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现代化的市场目标;借助新一轮“互联网+”国家战略,对华夏历史文明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模式,实现其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

多举措推进教育国际化

黄河科技学院、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博士张冰:建议郑州加快推进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建设,开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教育的国际化和先进性,吸引高端人才就读并在本地就业创业。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引导科研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企业资源分流至郑州,迅速集聚创新研发能力。

城市品牌是对城市软实力的一种评价和反映。对郑州来讲,要建设彰显人文特色的国际化现代都市。比如将古代文化遗迹和近当代工业遗产融入城市设计,通过历史空间保护性开发和活化利用促进城市遗产价值提升。加强大都市标志景观节点设计:结合文化根基与创新需求,建设地标型建筑和名片型公共空间,打造极具魅力的城市客厅。

本报记者 王红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