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6版:砥砺奋进的5年 【 郑州市城市基层党1/2017-10/11/T06/20171011T06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发挥整体效应 推进融合创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发挥整体效应 推进融合创新
——管城回族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纪实
“红色文化”渲染氛围
“红色学堂”坚定信仰
“红色文明”引领群众
《共产党员是怎样炼成的》动漫电教片(截屏)
“红色队伍”多元服务

作为郑州中心城区,管城回族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各类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强,对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提出新挑战。十八大以来,管城回族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形势任务,以党建工作“规范化”“服务化”作为两条工作主线,贯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始终。坚持理顺机制、明晰职责,建强组织、发挥作用,优化管理、完善服务,大胆探索创新城市党建各领域工作,整合各类城市资源,把推进城市党建放在创新基层治理的大格局中进行系统谋划,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心城区实际的城市党建工作路径。

以“落实责任”为关键传导党建压力

年初,区委积极贯彻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层级签订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城市党建工作作为今年党建工作的重头戏,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明晰责任,量化考核;同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抓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坚持各领域分管领导对党建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区委先后召开5次常委会、2次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研究“两学一做”、城市党建、“红色街区”等重点工作,制定指导文件7个;建立了“责任清单”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台账”,实行基层党建工作月报制度,整改问题310个,使抓城市党建工作成为各级党组织今年开展组织工作的“一号工程”。

以“红色街区”为统揽重构组织框架

管城是商都历史文化源头,也是红色教育的摇篮。管城回族区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提出以开放性的思维谋划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破除隶属、级别的观念束缚,实现区域内党组织融合互通,充实党群服务力量。今年初,管城回族区结合实际,以探索创建“红色街区”为抓手统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区委组织部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建红色街区的实施意见》,通过整合街区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各类学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资源,成片打造各领域党建示范点,推动城市党建工作从封闭运行向开放运行转变,逐步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城市党建新格局。一是区域党委“统筹”。按照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原则整合党建资源,成立街道、社区两级区域党委,统筹推进街道社区、驻区单位、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以工作统筹促进资源整合,推动工作力量向社区下沉、职权资源向社区下放、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目前全区建立街道级区域党委9个,社区级区域党委30个,召开区域党委联席会议200余次,联合组织党员活动5000多次,有效弥补了社区服务资源和力量的不足。二是非公党组织“填缝”。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全面排查,对全区各城市街道符合单独成立党组织条件的217家非公企业全部成立党组织,暂时不具备条件的采取“联合建、挂靠建”等形式,实现各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把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吸收为兼职委员,建立区域党建联席会。同时在党员比较集中的楼宇内设立楼宇党组织30多个,在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楼宇特色性地建设了11个楼宇党建工作站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实现了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党的组织、党的工作的全覆盖。通过开展“亮身份,作表率”等活动,使企业员工凝聚到党组织周围,进而提升促进了楼宇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三是楼院党小组“延伸”。按照党员的数量和居住情况,推进党小组进楼院、进楼栋,进一步延伸工作触角。通过建立完善楼院党小组办事公约、党小组帮助帮扶等制度,实现了楼院党小组为居民提供全天候服务咨询,协调解决辖区居民反映问题,党小组同步收集建议,同步发现问题,同步解决困难。今年以来,全区602个楼院实现了楼院党小组全覆盖,为居民解决问题2000余个。

以“教管并行”为路径提升主体内涵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党组织的力量所在。管城回族区从强化党员素质入手,积极创新各类教育载体,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参与活动和教育的积极性。一方面严格规范党员的管理。制定印发了《基层党建规范年实施方案》,分领域从党组织设置、班子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内组织生活、发挥作用途径、工作机制、基本保障等7个方面提出规范化的要求。统一设计印发了“三会一课”记录本、“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记录簿、基层党务工作手册、基层党务200问等规范性手册,创新制作了基层支部百宝箱,精选收入党徽党章、党员党费证、流动党员活动证、“红色点播”视频库、党务工具书等,建立了从严抓、规范抓、精准抓的标准体系。各基层党组织也积极创新党员管理的方式方法,比如南关街道党工委实行了党员“先锋亮绩”的分层分类管理,把党员群体划分为党(总)支部副书记、党(总)支部其他成员、70岁以下具备活动能力的党员包括无职党员、70岁以上具备基本活动能力的党员四个层次。分为基本要求类、发挥模范作用类、违纪扣分类和一票否决类四类进行管理,党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涌现了宣传社会正能量80多岁的老党员吕茂林、坚持录制微党课的党员刘丽娟、义务为老人理发的党员王增来等一大批典型。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各类教育载体:动漫授知识。相继拍摄《共产党员是怎样炼成的》《党的组织生活那些事儿》等多部动漫宣传教育片,以鲜活的动漫形象、朗朗上口的快板,讲述党史党规、党的最新理论和精神,两部动漫片先后荣获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展馆讲历史。充分发掘地方红色资源,建立党史展览馆,通过图片、文物、雕塑,并适当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方式全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管城的发展历史,全方位、多形式地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成为管城乃至郑州市党员教育的重要基地。广场展文化。依托商城文化遗址公园打造了郑州市首个党建文化主题广场,与省市文物系统开展了“联创共建、先锋同行”活动,设置党史浮雕墙,入党宣誓区,李大钊等人物雕塑群,以艺术的形式传播党建文化的正能量,实现了教育对象由党员为主向广大群众普及的突破。典型说故事。启动“十大党员先锋群体”评选活动,举办以“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为主题的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展,录制《讲述我身边的共产党员》系列片,培养了薛荣、胡东乔、包淑杰等一大批中央、省、市级先进典型。

以“共融共建”为核心凝聚区域力量

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如果不能互联互动、共建互补,就会成为制约城市基层党建发展的瓶颈。管城回族区通过党员共融把党员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事务共商把双方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活动共联把双方优势发挥出来,实现了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一是党员共融。通过采取灵活的设置方式,把区域内社区、行政村、机关、楼宇、商圈等党组织负责人统筹组织起来,形成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委员任各区域党委书记,由各社区第一书记及辖区派出所、工商所、国地税所、非公企业代表等任党委委员的大党建人员格局。根据党员自身特长、爱好、兴趣等组建各类兴趣活动党小组、党员志愿者队伍等活动团体,有效整合辖区党员服务资源,强化党员队伍服务能力。以郑汴路区域党委为例,其党委内共有非公企业党组织8个,党员94名;社区党支部3个,三级网格14个,党员269人,其中自管党员170人。二是活动共联。创新主题党日形式,各基层党组织以“4个集中”,即“集中学习教育日”“集中为民服务日”“集中组织生活日”“集中参政议事日”活动为主题,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同时,鼓励各单位党组织自主设计反映党员愿望、贴近群众需求的其他自选“X”活动。驻区公共单位要定期参加区域党委组织的“4+X”党员活动日活动。以代书胡同社区支部与法院党组共建为例,法院党员每月定期到代书胡同社区支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次,使居民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社区与法院深入践行“4+X”党员活动日活动,广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将法院党员的专业优势融入到基层社区的服务当中,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开展“4+X”党员活动日活动以来,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参与达63705人次,服务次数达4469次。三是事务共商。健全区域会商机制,推广建立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区域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等平台,把隶属于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联系松散的党组织联结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由“区域党委”行使领导权和执行权,全体党员行使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以社区“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抓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集思广益,协商解决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其中,裕鸿楼宇社区区域党委建立商户联系点,架起了政府与商城、商城与经营户、经营户与从业人员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调动了广大经营户为商圈繁荣发展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同时,设立社区区域党委委员接待日,定期听取党员业主意见、定期分析经营户思想等,搭建了经营户与商圈管理层的沟通桥梁,促进商圈内部融洽相处,和谐共处。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搭建服务体系

管城回族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实现服务常态化、长效化。一是日常服务暖心。针对城区居民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延伸网格化管理,线上通过微信党课、网格QQ群、微信讨论群进行学习教育,线下以网格活动点为延伸阵地,推行“楼道党课”;利用社区网格模式,网格责任人主动走访倾听群众呼声,收集困难群众的“微心愿”,通过设立“微课堂”、认领“微心愿”、开展“微公益”、弘扬“微典型”、畅通“微循环”,搭建“五微活动”平台,目前全区已开展义诊、义务保洁、义务家政服务3万余人次,免费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万多份。二是专业服务细心。引入专业社工组织,采取党组织领办社会组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先后与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一家亲社区服务中心等多家社会专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向辖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居家养老、儿童教育、志愿服务、综合培训、群众团体培育等30余项综合专业服务项目,并引导和带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了社区服务中心从行政型向社会服务型的转变。三是志愿服务贴心。制定了《在职党员双向管理办法》和《自管党员积分量化考核办法》,目前全区4764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居住地报到,全部纳入社区网格党小组管理,分类建立直管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信息库,整合共建单位资源。建立“党员(社区)服务联盟”,加强对辖区内志愿者服务队的指导,成立了“党员家门口服务队”“党员文化宣传服务队”“党员安全义务巡逻队”等多种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中老年服务、青少年儿童服务、图书阅览、教育培训等30余项志愿服务,形成了“胡东乔理发工作室”“郭东红衣物救助站”“谢阿姨工作站”等多个党员志愿者服务品牌。航东映月路区域党委还独具特色建立了“党员志愿者爱心银行”,党员志愿者们每次参加活动后由“银行”工作人员认定积分,存储在“爱心银行账户”里,积分累计一定量后党员们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积分情况兑换到相应的实物。积分的定期公示实现了群众看得见,党组织好管理,党员们抢争先的现实效果。积分、实物、服务三者在“爱心银行”这个平台无障碍互换,使得志愿者们的爱心落到了实处,得到了精神和实物的双重价值认定。

实践永无止境,城市新兴领域党建还需要不断探索。下一步,管城回族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不懈地夯实基层基础,不断开创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