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你好 十一月
若将人生除以七
你读书虽苦 父母更不易
善良 是心灵至美的光芒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富贵怕见开花
“凫水”的风情
智能手机碎屏可自愈
鱼油到底能不能降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若将人生除以七

肖复兴

漫漫人生路,我开始有意识地除以七,听听自己,也听听光阴的脚步,看看自己,也看看历史的轨迹,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5岁那一年,我的母亲去世,我人生的记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可母亲长什么样子,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只记得姐姐带着我和两岁的弟弟一起到劝业场的照相馆照了一张全身合影,特意照上了白力士鞋,便独自一人去了内蒙古修铁路。

七年之后,我12岁,读到了人生的第一篇小说,是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马戏团来到了镇上》。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那样深刻,小说里的小哥俩,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的弟弟,也让我迷上了文学。我开始偷偷地写我们小哥俩的故事。

19岁那一年的春天,我高中毕业,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初复试都通过,录取通知书也提前到达了,但“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大学之门被命运之手关闭。

26岁,开始写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希望》。

33岁,我“二进宫”,到中央戏剧学院读二年级。那一年,我有了孩子,1岁。孩子出生的那一年,我在南京为《雨花》杂志修改我的一篇报告文学,那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报告文学。

40岁,不惑之年。有意思的是,那一年,上海《文汇月刊》杂志封面要刊登我的照片,打电报要我立刻找人拍照寄去。我下楼找同事借来一台专业照相机,带着儿子来到地坛公园,让儿子帮我照了照片,勉强寄去用了。那时,儿子8岁,小手还拿不稳相机,照得晃晃悠悠的。

47岁,我调到了《小说选刊》。54岁,新世纪到来,我自己却乏善可陈。两年之后,儿子去美国读书,先在威斯康星大学读硕士,后到芝加哥大学读博士,都有奖学金,是他的骄傲,也是我的虚荣。

61岁,大年初二,突然的车祸,摔断脊椎,我躺在天坛医院整整半年。家人朋友和同事都说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相信他们说的,我相信命运。福祸相依,我想起在叶圣陶先生家中看过的先生隶书写的那副对联: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

回顾自己每个七年,竟然这么快就将人生一本大书翻了过去。人生除以七,在生命的切割中,人们容易看到人生的速度,体味到时间的重量。

摘自 如学公众号

胡适的论文选题

李传玺

对胡适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有人认为,在美国攻读哲学博士,不去写西方哲学,反而写中国哲学,这是胡适在投机取巧。

通过细读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胡适许怡荪通信集》(根据早年胡适与好友许怡荪通信编定),可以看出,胡适一度想把论文定在“国际伦理学”,但很快他又改变了主意,回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上来。他的这个转变应该有以下的渊源。

还没出国留学就萌生的志愿。在北上预备庚款考试时,“向友人处借得《十三经注疏》读之,始知讲经非从古注入手不可”,“弟此次无论取与不取,南归时必购《十三经注疏》用心读之”,于是他赴美留学时,真的带了千三百卷传统典籍。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话语强权面前流失的深沉忧虑。“吾国固有之文明将日就消灭,而入口之货生吞活剥,不合吾民族精神,十年后但存一非驴非马之文明,思之大可惧也”;“先秦哲学之渊富,惟希腊哲学之‘黄金时代’可与抗衡”;“若哲学政治则非自著不可,不能用舶来货也(舶来之入口货不能适用,今日非著书不可)”。

许怡荪的激励。“祖国多艰,正需有心人出而支柱,霖雨舟楫,岂异人任哉?……”应该将中国哲学“绍介于西人”,“尊著《中国周秦儒学之反应》,将以沟通东西民族之思想,以足下学识融贯新旧,自能独具手眼,是固余之所从也”。

终生的一大期许。“适已决计十年内不入政界。此时政客已多,而学者太少,故自誓以著一良善完全之‘中国哲学史’为十年事业。倘能有所成就,则终身竟作学者事业。”

摘自《中华读书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