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立
立冬,傍晚,新郑市薛店镇西文正村一处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堆着几十袋玉米,旁边是一辆崭新的SUV。55岁的刘玉民正在准备晚饭,在城里住的大哥前来拜访。
大哥刘新民是新郑市供销社退休干部,是新郑市老干部十九大精神宣讲团骨干。他这次回家探亲的目的,是宣讲十九大精神,主要向村民讲报告中关于农村的内容。“宣讲的目的,是为了让村民更清楚十九大报告的含义,为乡亲们致富奔小康鼓舞士气。”刘新民说。
西文正村紧邻新郑国际机场,以前,西文正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刘新民说:“过去村里小麦亩产最多百十斤。五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穷村……”这五年,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咱村70多户,60多户有汽车,有的一家两三辆,成了名副其实的汽车村。”刘玉民说。
“大哥,十九大的电视俺也看了,电视上说土地承包延长30年,这对俺农民是好事。你在城里学习的多,还有啥新精神给俺说说。”十九大也是刘玉民关注的话题,知道了大哥的来意,刘玉民言归正题。刘新民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说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今后,农村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伴随郑州航空港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毗邻新郑机场的西文正村实现了历史性的改变,村里多数中青年到附近企业打工,月工资少则二三千,多则五六千,务工收入成为村民收入的大头。
“哥,你说的俺相信,就拿住房说,过去茅草屋,漏雨透风,如今种地收入不说,打工一个月就赚几千块,村里家家是楼房。”刘玉民说话间,儿媳妇带孙女进屋,她和丈夫在外打工,月收入5000元以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此时,天色渐暗,刘新民继续宣讲,弟妹到厨房做饭,晚饭的主题,必定还是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