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教育:放眼未来 执梦前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教育:放眼未来 执梦前行
二七区建新街小学iPad班学生在上课
中原区外国语小学全体教师宣誓争做一名好教师
管城回族区东关小学校本课程展示
郑州十八中首届“飞行班”赴飞行基地体验飞翔

本报记者 周 娟

五年风雨沧桑,薪火相传,步履铿锵;五年春华秋实,滋兰树蕙,桃李芬芳。

对郑州教育而言,这1800多天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满满的都是收获。从倡导做“有灵魂的教育”,到全力打造“有未来的教育”,郑州教育的追梦者,不断用爱和热忱去点燃学生的梦想,用行之以躬来探索,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五年的时间,郑州教育肩负使命,以鲜明的姿态,从“着眼于需要、着眼于问题、着眼于先进”出发,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优化结构,持续深化内涵。

五年的时间,郑州教育坚实有力的足音与转型发展、内涵提升的旋律交汇融合。“影响全国”的区域教育特色,“学在郑州”的惠民教育品牌……郑州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改革渐行渐深,郑州教育不断升华蜕变,已经从资源大拓展阶段,步入质量内涵提升的关键期。

回眸过去,展望未来,郑州教育正在奔向更好的明天。

1.

学在郑州 教育面向未来

教育是什么?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在郑州教育人眼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应为生命奠基,成全每一个生命的灿烂,丰富每一位学生的精神家园。

从2012年提出要“做有灵魂的教育”,到2016年开启“做有未来的郑州教育”的实践之路,再到今年,“做有未来的郑州教育”正式步入特色发展样态示范引领阶段,从条件性均衡向内涵性均衡推进,我市正在逐步实现区域教育的真正均衡。

在学校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基础教育国际化工程、校园足球提升工程、学校美育工程、教育质量提升系列工程等6个方面成果显著;郑州市教育局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实验区……郑州市教育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课改拉动教育内涵式发展,以道德课堂滋养师生的心灵,以变革促进教育的整体优化,用一个“和谐生长的教育生态”, 真正实现“学在郑州,学有未来”。

从一开始,“做有未来的郑州教育”就被定义为一种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到高中、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都在把“未来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办学活动中去,结合校本实际,办出百花齐放、各具品牌的优质教育。

正如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陶然所说,要将“有未来的教育”做成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教育的区域特色在于结构合理、发展均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相匹配。结构合理的教育才是“有未来的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才是有“有未来的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相匹配的教育才是“有未来的教育”。

郑东新区用更开放的视野,放眼世界,面向社会征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合作伙伴,2018年将建成首所外籍子女学校,并积极引进外籍教师,举办中美校长国际交流论坛等活动,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建设有国际视野的学校。

将“有未来的教育”和“中文化”完美融合,恰恰是郑州九中坚持的“中教育”理念。从氛围和环境上,规划“中书院”,提升“创客空间”,聚焦“有未来的教育”。

登封市坚持“本真教育”理念,以“本真教育”为主题,立足于“三个好”(“办好一所学校,做好一名教师,培育一批好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惠济区以建设“宜学惠济”为目标,打造未来学校,建设宜学惠济软环境;郑州二十三中形成“一三五”理论;郑州四十七中基于“核心素养”,践行“做有未来的教育”;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打造“校企联合”,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 ……

“做有未来的郑州教育”,一批优秀行动研究成果竞相而出。郑州教育已经走过了资源大拓展阶段,步入质量内涵提升的关键期。

在郑州市教育局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全会精神时,李陶然说,要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坚持“做有未来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完善市教育局17项教育发展重大工程,一个一个地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一个一个地攻破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一步一步地推动郑州教育事业攀向高峰,为郑州建成国家中心城市作出郑州教育应有的贡献。

今后5年,我市会继续通过对教育的重塑,对教育环境的再造,对评价体系的重建,对教育方式的流程再造和重组来构建郑州市新的教育生态,共同打造有未来的教育。

2.

立足均衡 优化资源布局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告别大班额、学校现代化资源配备齐全,这些都是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也是郑州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

我市结合城市发展实际,近年来一直坚持将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纳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2012年以来,市区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168所,全市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后投入使用的公办幼儿园达到437所。“足量的学校学位、合理的资源布局,是我们做有未来教育的前提。”在李陶然看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教育发展趋势是我们做有未来教育的导向。”

教育公平理念的落实、教育内涵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布局的优化及资源的拓展。面对教育需求多元化和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态势,我市首先在宏观层面破解学校资源不充足、区域教育不均衡的难题,为内涵建设赢得最基础的空间资源保障。

郑州市在2011年至2013年建设308所幼儿园,2014年至2016年建147所,2017年~2019年计划建90所。其中,2017年已确定新建36所。据了解,2017年至2020年,郑州规划新建100所幼儿园,缓解入园难,确保“幼有所育”。

而在进行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时,郑州市结合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及合村并城项目,结合近年来市区中小学招生情况,确定当前市区中小学入学热点区域28个,其中小学方面17个,初中方面11个。每年制定建校计划时,根据实际尽量将热点区域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优先安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下一个阶段,郑州市将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

我市继续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奖补政策,市财政按照农村每班10万元、市区每班2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和奖励。实施市区公办幼儿园发展工程。财政支持以租赁、购买等方式扩充公办园,加快建成一批城区公办幼儿园。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奖补政策。中央、省级各类奖补资金全部用于公办园建设和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市财政设立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奖补资金,依县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情况给予奖补,用于建设幼儿园和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2017年已经下达奖补资金3700万元。

为了合理规划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郑州市编制了《郑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年—2020年)》,提出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的目标。

到2030年,郑州市区规划保留现状小学162所,保留现状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保留现状初中73所,保留完全中学8所,保留现状高中26所。规划新增小学443所,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43所,新增初中207所,新增高中67所。随着规划的实施,将加强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局的宏观引导和微观指导。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将继续将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列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至2020年,每年郑州市区新建、改扩建30所义务教育学校,鼓励各县(市)新建、改扩建和科学整合义务教育学校,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教育布局初具规模,民办中小学占全市中小学的比例达到13%,全面形成布局合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义务教育学校格局。

3.

道德课堂 提升生命质量

由郑州市教育局申报的课程改革案例《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构建与区域推进》,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库,成为全国48项推荐案例之一,将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这是郑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被广泛认可的又一有力证明。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近年来,市教育局一直在进行道德课堂的研究,不仅构建了道德课堂,而且用“道”的方式、“道”的规律、“道”的创造力实施道德课堂,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课堂教学样式,呈现着生动活泼的教学气象。

在对道德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市坚持只给理念、不给模式的实践思路,不对微观的课堂教学进行直接干预,只设立基本的课堂教学通用原则和基本方法,充分赋予学校和教师课改的自主权,激发了各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热情,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情境下,涌现出了一批道德课堂有效的呈现形态。

郑州一中的主体课堂、郑州二中的移动自主学堂、郑州回中的绿色课堂、郑州九中的生态大课堂、郑州三十四中的文化课堂、郑州七十四中的理解课堂、郑州一零六中学的尚美课堂、郑州一零七中学的生本课堂、郑州实验高中的分享课堂、金水区黄河路二小的绿色课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的情智课堂……在道德课堂理念与实践标准的指引下,道德课堂在我市生根发芽,不仅涌现出了诸多典型的道德课堂有效形态,还有以区域推进的案例,比如中原区以生本课堂为道德课堂践行的形式;金水区则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强调内涵建设;惠济区以构建“有灵魂的教育”为核心,遵循以生为本、文化育人的理念,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完善课程体系。

全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质量监控等三个关键环节,致力于新课程的新课堂建设,校本教研研究课堂,质量监控课堂,促进了课堂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新课程实施品质的不断提升。校本教研,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的层面上,回落到了“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一“粗糙的地面”。质量监控,从单一的成绩分析,提升到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学习状态和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关注。课堂教学,确立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从课改初期的无所适从,甚至盲从,一步步走向了成熟与理性;从关注课堂方向,到关注课堂道德、关注课堂生命,再到关注课堂文化的重建。

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被广泛应用在郑州市各区域,并对全国的课程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2014年9月,《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构建与区域推进》获得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全国417项获奖成果之一;今年,《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构建与区域推进》课程改革案例,又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库。

“如果我们把之前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统称为‘探索之旅’的话,那么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所开启的就是‘创新之旅、创造之旅’。一路走来,从筚路蓝缕到花团锦绣,我们始终坚守新课程改革的信仰,一步步走向了‘构建道德课堂,提升生命质量’的‘诗和远方’。”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如是说。

(下转十六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