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刘震云莫斯科畅谈创作心得
梁鸿:向“光”而生
中美书画艺术节首场活动落幕
我市2017“十佳书香家庭” “阅读之星”评选开始申报
合家欢电影欢乐回归
“高山流水”盼知音
电影《狂兽》正在热映
《灿烂这一刻》月底暖心上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山流水”盼知音
——访古琴演奏家宋大年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 焱 图

每到周末,家住西郊的尚女士就格外忙碌:经过一周的练习,她要向老师宋大年汇报几天以来练习古琴的心得和困惑,并学习新的古琴课程。像她这样的学生,在宋大年古琴工作室还有百余人。

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感人至深,在当下社会,还有多少郑州人在弹奏着拥有3000年历史的古琴、古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古琴演奏家宋大年。

“除了伏羲、神农造琴的传说,古琴公认的历史有3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自幼秉承家学、15岁跟随著名古琴教育家丁纪园学习古琴演奏及琴学理论至今的宋大年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类乐器之一,古琴在2003年就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是古代文人‘琴棋书画’的‘四艺’之首,可以说是文人雅士的‘必修课’,孔子、蔡邕、阮籍、陶渊明、欧阳修等无不以善琴著称。”宋大年笑言,古代的文人如果不会弹琴,简直不能算个文人,魏晋名士嵇康更是认为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使得古琴占据着华夏音乐文化的制高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2002年河南琴人的数量、包括初学者仅仅只有十来名,真正的琴人只有三四个。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决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古琴的继承、传播上来。”宋大年坦言,当时河南琴人的现状令他十分担忧,干脆辞职,并积极联系组织,成立了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开始了琴人的普查、联络、培养工作。

在宋大年的积极发动下,委员会组织举办了两届中州派琴曲打谱会,首开全国古琴界先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河南琴人队伍也逐渐壮大到了近千人。

与信息化现代生活相比,“古琴”的现状不能不称得上“冷清”,宋大年们为何还要坚守这一方天地?

“虽然古琴的本质是一件具有演奏功能的乐器,但它充满了文化色彩、历史积淀与人文情怀,通过古琴,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诗词歌赋、人文精神等。”在宋大年看来,艺术之间是触类旁通的,古琴是一扇窗,通过它,人们可以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指引。

经过不断积累,宋大年的工作室迎来了近百名古琴爱好者,最小的4岁8个月,最大的年近古稀。为了加强琴人之间的学习、交流,宋大年还经常自费组织举办古琴演奏会。“我的教琴所得和为琴所出,最好的状态也就是基本持平。”宋大年笑言,“这样我已经很快乐了,因为我能做自己喜欢和愿意做的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