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媒体进校园”走进郑州二十四中
打造“智慧课堂” 特色教育魅力彰显
强化“软实力” 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上街区
打造“智慧课堂” 特色教育魅力彰显
北大培文学校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学生上课
丹江路小学空竹校本课程展示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上街区新建小学二二班教室里,老师正带领学生吟唱《诗经·卫风·木瓜》,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学得兴致盎然。

翟家瑶是新建小学六年级五班的学生,她不但自己学着为100多首唐诗谱曲,还和来自全国十余个省份的数十名优秀小歌手一起加入到著名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刘尊发起的“唐诗三百首新儿歌”的演唱行列之中,成为第一批原唱者。

“我从小喜欢读诗歌,学校里的国学课堂上,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翟家瑶说。

国学教育是新建小学的一张特色名片。“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编写了国学校本教材,希望通过国学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借助优秀的经典促进学校良好学风、校风、教风的形成。”校长耿国莹告诉记者,新生入学时的“开笔礼”,每次放学的路队诵读,大课间的自创《国学操》,丰富多彩的国学主题系列活动,如今国学教育已经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和内涵发展。

场景切换至上街区丹江路小学视频教室,六年级一班的师生正在与新西兰塔湖纳学校的师生通过互联网视频开展“空中课堂”同步互动,讨论的内容是两个国家不同的交通方式。

“‘空中课堂’上,新西兰的学生会展示野营、冲浪等有趣的户外活动体验,我们会教他们戏曲、书法、围棋等,或者双方来个拉丁舞比拼,围绕某个问题热烈讨论。”在学生管欣看来,这样的课堂活泼有趣,开拓了视野。

“丹江路小学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是原来任庄村、马固村两个农村教学点合并后建立起来的新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15年3月的95人增加到目前的近700人。”上街区教体局局长刘玉贞给出这样一组数据,近年来,上街区每年新招收的外地学生人数增幅高达20%。特别是2017年,上街区小学阶段外地生源占比约为60%,中学阶段外地生源占比达到50%。

以去年和今年秋季入学为例,上街区中招录取的500分以上学生全部报到,优秀学生流失率连续两年为0;去年中招报省市提前批学生180多名,今年仅报42名,录取35人;去年、今年小学至高中吸引外地生源分别新增1000人、850人。这些数据表明,不仅上街区的学生基本留在了上街上学,而且还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外地学生就读。

超过半数外地娃来上街区求学,上街教育魅力何在?

上街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51%,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率100%,高考本科上线率由2011年的33%提升至2017年的85.15%,实现“七连增”,另有212名学生被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列宾美院等世界名校录取。

上街区近年来先后投资4.9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建的北大培文学校、丹江路小学等已经成为上街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先后投入1亿元,实现了区属学校“取暖降温”、运动场塑胶化、人防物防技防、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全覆盖。

上街区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四步导学”高效课堂模式、“三三四四”自主课堂模式等十余种新型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同时,“一校一规划、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工程战略布局成效显著,书法、美术、航模、足球、机器人等特色教育已经跻身全国走向世界。

北大培文学校因材施教、分层管理,成立了“985”特训班,与郑州大学合作开办中俄国际班,并成功引入郑州大学俄语中心落户上街,助推学生家门口实现国际名校梦。上街实验高中联手郑州市一零六中学全面实施美术教育,实现名校突破。两校通过统一管理、师资共享、共赴外地写生、央美名师现场授课,真正实现了上街孩子足不出区就可享受到国内外名校优质教育资源。

中国电信河南省首家区域“教育云”建设项目去年12月在上街区正式启动,完善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库,使区域内的每一名师生均可以免费使用和分享平台上的优质资源。在建设“智慧学校”的基础上,上街区投资400多万元在三所中学先行试点,开设“智慧课堂”试点校和试点班,从班班通走向人人通,用信息化的手段刷新现代教育理念,力争三到五年内使“智慧课堂”全区普及,着力打造区域“教育云”省级示范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