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本词典的诱惑
魁星楼
秋暖(国画) 秦英豪
童年味道
秋山行(国画) 郑爱萍
《幸存者》:大笔书写父辈青春
最美的时光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这天下午,两人在李德林的办公室里大吵了一架!罗秋旖历数了老爹的种种劣迹后,直言说:“这是人吗?这是人的行为吗?!……”李德林一时也怒不可遏,他浑身发抖,拍着桌子说:“日你妈,他是我爹!”罗秋旖被骂愣了,她没有想到他竟然骂人?!瞪着两眼炸问:“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李德林(“日你妈”本是乡人的“口头禅”,李德林一不小心就从喉咙眼里蹦出来了。)自知失言,只好重复说:“他是我亲爹!”可罗秋旖却一直追着那句骂人话不放:“你骂我母亲?你竟然……你必须道歉!你不道歉,我决不原谅!”

三天后,李德林只好把父亲送回了乡下。

后来,李德林再一次“投降”的直接结果是:家里有了约法五章。

第一条:不准乡人再踏进家门(无论亲疏,包括李德林的父亲)。罗秋旖解释说:“这不是看不起他们。是他们自己不尊重自己。真有急事,可以到办公室找他。”第二条:不准在屋内抽烟。保证在一年内戒烟。罗秋旖说:“实在想吸,到门外去抽。”第三条:戒酒。如果有应酬,不能超过二两。第四条:为了保证戒烟戒酒成功,工资卡上交,由罗秋旖统一保管。罗秋旖说:“正当花销,可随时取用。”第五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仪表。出门换干净衣服,进门换拖鞋。上床前刷牙、洗脸、洗手、洗脚。

这五条,一下子就把李德林给“困”住了。他的生活习惯都是多年养成的,很不适应。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每次回家就像是进监狱一样,很熬煎。渐渐,下班后,他不愿意回家了。他常常在办公室,或实验室里熬到很晚,才很不情愿地往家走去。有时候,都半夜了,他还在楼道里坐着抽烟呢。他特别愿意出差,甚至找各种理由出差。后来,他竟有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念头。他悄悄地给国外的大学发了很多信,希望能出去读博。

罗秋旖跟他想的则完全不一样。罗秋旖认为这是一次机会,改造他的机会。她想让他彻底改掉坏习惯,成为一个(她眼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知识分子,一个有“范儿”的科学家。在这个意义上,她是从不吝惜钱的。她先后给他置买了三套上等料子的好西装,衬衣、皮带也都是买名牌的。她甚至在星期天押着他去一家讲究的美发厅去理发,让理发师专门给他设计发型。他的头发原来是一边倒的,显得有些乱,此后抹上头油,就“背”起来了。每次出门,她都亲自给他系好领扣、袖扣,说:“这不很好吗。”

李德林每次都默默地说:“嗯,好。”

罗秋旖一直想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感化他。在外人看来,她确实也做到了。从发型上、从衣着上、从生活方式上,都可以看出来,李德林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可一个人的内心呢,却是看不出来的。

当然,夫妻之间,好一阵儿歹一阵儿,还是出现过转机的。李德林虽然对妻子有怀疑,却也没发现她跟什么人有来往。这一年的夏天,突然之间,家里一下子有了两件喜事。一是,罗秋旖怀孕了。二是,李德林想去国外读博士学位有了回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寄来了正式的录取通知书。知道罗秋旖怀孕的消息后,李德林当然高兴,但心里还有些惴惴不安,他是怕罗秋旖怀孕后,会不让他去美国读博。可罗秋旖看到录取通知后,却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一把抱住他,在他脑门上亲了一口。说:“亲爱的,双喜临门!一定要庆贺一下!”

李德林在美国那三年,是很苦的。

一直到他完成学业,将要离开的时候,李德林仍然不知道纽约最繁华的“第七大道”在哪里。这三年,他节衣缩食,苦苦挣扎。白天上课,晚上大多都待在实验室里给教授打工……累了的时候,熬不住的时候,就坐在实验室外面的台阶上抽支烟,提提神。这三年苦读,他能一天天地熬过来,全靠香烟支撑。

刚去美国的时候,他按照约定,每星期都给罗秋旖写信。把美国这边的情况告诉她。罗秋旖的回信总是很长,诉说思念之情以及对他的关切,还给他写过两首诗呢。后来,女儿出生了,李德林寄过几次奶粉和婴儿保健品后,信也就写得少了。罗秋旖这边,有了孩子之后,一直手忙脚乱的,慢慢地,信也就不大写了。有事,就打电话。

李德林博士毕业的那一年,他本来是有可能留在美国的。他的导师维尼教授对他非常欣赏,给了他两个选择:一、留下继续读博士后。二、愿意推荐他到美国的大公司去。罗秋旖这边呢,也给他打电话说,他如果留在美国,她们娘俩就奔他而去,在美国跟他团聚。那意思是,劝他不要回来了。可李德林还是回来了。他坚持回国有四个理由:一、他挂念着年迈的父亲。二、他想继续完成在国内的小麦品种研究。三、他是公派,如果留在美国,他得退赔“农学院”一大笔钱。四、他水土不服,有肠炎。吃“汉堡”吃得都快要吐了。他很想吃家乡的“烩面”。

李德林回国后的当天晚上,两人就闹得很不愉快。见到女儿的那一刻,他自然高兴。可女儿佳佳还小,刚两岁多,他一抱,孩子就哇哇大哭,弄得他很无趣。他也就很勉强地抱了一会儿,又赶忙交给了罗秋旖请来的保姆。说:“这孩子,还认生呢。”罗秋旖说:“这都怪你。孩子都快三岁了,你抱过她吗?”李德林说:“是,我是没抱过。不是你让我去的吗?”两人说着说着,罗秋旖突然发现,李德林变得陌生了。他不再是那个内敛、质朴的李德林了。西方的“文明”好像他一点也没学到,而是单单强化了他的个性。他说话大腔大口的,且有一种旁若无人的气势。

其实,罗秋旖并不清楚,李德林到美国后第一天上课,就受到了导师的训斥。那天,维尼教授让学生们一个个自报家门,互相认识一下。轮到李德林的时候,他站起来,说:“我叫李德林,中、中国人……”不料,维尼教授伸手一指,喝道:“你叫什么?大声点!大声!再大声!你怎么一点自信也没有?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不配做我的学生!我要你再说一遍!你的激情呢?一个没有激情和活力的人,也不配做我的学生!这是美国,你懂吗?”

是的,就是这个维尼教授,这个美国犹太人的后裔,一旦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两只眼球就像是要炸出来似的,光芒四射,神采飞扬!他对李德林说:“记住,美国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国度。从上帝把你造出来那一刻起,你就是‘我’。要记住这个‘我’!你要大声地告诉人们:我,李德林,来自中国……”在美国,李德林的个性就是这样一天天“喂”出来了。

18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