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创文不停步 郑州再摘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明之城 百姓生活更美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明之城 百姓生活更美好
蓝天碧水入画来
关爱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医护人员社区送健康

本报记者 裴其娟 文

丁友明 图

初冬乍寒,郑州感受到的却是春天般的温暖:经中央文明办考核测评、公示,郑州继2011年荣膺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4年蝉联这一殊荣之后,再次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审,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昨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郑州再一次获得殊荣。

来之不易的“三连冠”,既是对郑州城市建设的最高褒奖,是对城市实力的权威诠释,更是郑州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时代、实现更大抱负的标志性节点。

坚持不懈 久久为功

时光回溯到本世纪初,当时,郑州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河南的省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2000年,全市GDP仅728.38亿元,在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排名第23位。而随着快速扩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严重,市民对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十分迫切。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心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改善民生的抓手,从2000年起,启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2004年年底,郑州提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城联创”,有效整合了资源,实现了人力、财力的有效优化配置。

2005年,郑州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2008年,被确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2009年,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测评验收中,郑州位列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第10名。2010年获得综合测评第8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第9名的好成绩。2011年,历经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郑州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的全面检查验收,并以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第6名的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之后,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每一届领导班子都毫不动摇地把“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作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抓手,作为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火车头”,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写入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顶层设计,大员挂帅,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省文明办领导、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省文明办、省直文明办有关领导及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任成员的省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驻郑单位和全市各级各单位,协同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创文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创建任务化为一项项市民看得见、摸得到的工程,从过去的背街小巷、积水点、公厕、铁路沿线改造,城中村、中州大道整治,夜景照明、小游园建设,到近年来的文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城市精细化管理“百日行动”、美丽郑州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公共文明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等,项项都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文明城市创建和复审的过程,就是“惠民、利民”过程。

郑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18年。18年来,创出了郑州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创出了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994.2亿元、增长8.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2亿元、增长14.3%,高出全省6.3个百分点,占全省的32.1%,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2016年3月,郑州以排名第四的成绩入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评出的全国“幸福感城市十强”;2017年4月,郑州跻身阿里巴巴正能量大数据“全国十大正能量城市”之首。

长效常态 融入融合

2015年,全国文明城市复审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抓全国文明城市长效常态、融入融合。制定了《关于建立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及配套制度文件,建立了目标责任、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和奖励处罚、责任追究制度,为保持长效常态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为此,郑州在创建工作中坚持融入融合:

融入,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创建全过程,着力在贯穿结合融入、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投资1亿多元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41个,主题广场30个,主题社区99个,通过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中心组学习、党员教育、干部培训等,全方位叫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字,使之融入市民生活。将文明城市创建内容融进《郑州市公共文明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组织开展公共文明基本常识“七进”活动及各类道德模范故事巡演等活动1.4万余场次。

融合,即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任务与各部门业务工作相融合,以“双迎攻坚”为抓手,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同步考核,通过周例会制度、红黑旗评比制度等,压实各级各部门的职责,联合执法、联合督查,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凝聚了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把“双迎攻坚”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建设及本单位业务工作相融合,统筹安排部署,协同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

全国文明城市既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3年来,全市涉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民生支出总计4579亿元,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米”字形高铁网加快成形,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强化,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城郊铁路一期和1号线二期开通运营,中心城区“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高标准建设生态廊道3588公里,绿化面积3亿平方米;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63万人;总投资30余亿元,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800余个;全市11个县(市)区已有10个创成省级文明城区(县城),全市在届国家级文明村镇6个。

深化创建 永不停步

再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并非终点,而是郑州从更高层次上扬帆起航的一个起点。郑州将以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成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解决好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落实好民生十件实事,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文明社会风尚行动,真正体现“创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本质,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下一步,郑州将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目标全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促进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一起提升、实现文明创建与城市建设内外兼修、推动城市转型与民生改善融合推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

坚持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的“四篇文章”为重点,抓好环境品质提升;要以硬件与软件、新区与老区、地上与地下、宜业与宜居“四个统一”为重点,抓好服务功能提升;要以开展交通秩序治“乱”、市容卫生治“脏”、生态环境治“污”、公共服务治“差”的“四治行动”为重点,抓好城市管理提升。

到2020年,省会郑州力争连续第四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荥阳市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县城,登封市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县城提名城市。

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随着创建目标任务的逐项落实,一个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美丽郑州必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郑州创文

大事记

●2000年,郑州启动“创文”工作。

●2002年,郑州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04年年底,郑州提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城联创”,有效整合了资源,实现了人力、财力的有效优化配置。

●2005年,郑州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08年,郑州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09年,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测评验收中,郑州位列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第10名。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